去看中文网 www.7qzw.com,宣和画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乡试原本应该在秋季的,只是去年杭州城秋天闹了水患,许多外地的士子根本无法赶来,今年才在春天又设了这场春闱,算是补足之用。”刘正卿道,“我也算是幸运之人,去年秋闱的时候还在孝期,无法参加。原本想着今年在参加秋试的,没想到还多了这场春闱可以参加。如果这一场取不上的话,秋天还可以再考一次,倒也没有什么耽搁,哈哈!压力小了很多,实在是件好事情。”
正常来说,宋朝取士也与后世明清差不多,除了三年一大比,偶尔有恩科之外,下面分成乡试、府试两层。乡试是每年秋天举行,俗称秋闱。如果乡试中第,当年就可以继续参加冬天举行的府试。
三年一大比的制科考试,也就是最高级的考试,也是春天举行的,这就是百姓们俗称的春闱。但是这种制科考试不仅仅是次数少,三年才会考一次,而且取中的人更是少的可怜,一般来讲,一次考试取中的士子不超过二十人。三年二十人,可见其中难度。
好在除了制科考试之外,还有时不时加开的恩科。恩科分为许多科,比方苏轼苏辙兄弟参加过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还有类似“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等等。
恩科考试的范围很广,只有少部分是只允许府试中第者参与的,大部分来说,都是取众甚广,甚至连一些布衣出身的书生也可以参加。但实际上,话虽然这样说,可参加恩科基本上都需要朝廷重臣的举荐……所以,其实一般来讲捞不到寻常百姓头上的。
刘正卿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人,自然不会期盼参与那样的恩科考试,还是步步为营、乡试府试殿试层层而上,才来的周正。
“好在帖经和墨义都已经取消了,否则一场乡试下来,怕是三四天不止。”刘正卿感慨道,“现在想想,前辈们可真是不容易啊,当时一考就是四五天,想一想就觉得难受。”
文端先生笑道:“那都是许久以前的事情了,老夫都没有经历过。”
楚风有些听不懂他们的谈话,不免出言请教。
文端先生笑着解释:“神宗之前的进士科考试,是要考许多东西的。那时候有个顺口溜,说的就是这事情,叫做‘诗赋论策五道、帖十帖墨十条’。摊开来说,就是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了。诗、赋、论各一篇,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的墨义十条。若是真的细细答完,的确需要四五日的功夫。”
“帖”就类似于后世的古文默写,“墨义”自然类似于后世的古文翻译。
“帖经和墨义,包括时策,在神宗年间便从进士科里取消了。”刘正卿接着解释,“这基本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会背了不会用也没有任何好处。原来设有‘明经科’的时候,这些都是明经科的大头,进士科瞧不上的。”
“话虽如此说,但四书五经是魂魄,虽然不考了,可行书作文哪里少得了它?说白了,只是换了另外一种考试的形式罢了。”文端先生指教道。
刘正卿躬身应道:“是,先生指教的有理。”
楚风在一旁听了个七七八八,不禁咋舌,笑道:“好在是题目改的少了,否则我们这些做誊抄的,岂不是要抄到明年才能抄完?”
二人闻言大乐,文端先生指着楚风笑骂道:“这个疲懒的小子,咱们在这里说了半天,他脑子里寻思的,竟然是誊抄起来费不费力!一鸣,你说这小子气人不气人?”
刘正卿笑着应和:“哪里是气人,真是气煞人也!”
……
……
除了刘正卿偶尔来向文端先生讨教、蹭饭外,范秋明也带了些礼物来再次拜会了一番。
范秋明毕竟是做生意的人,行事极为妥帖,自认为在知州、通判大人的事... -->>
“乡试原本应该在秋季的,只是去年杭州城秋天闹了水患,许多外地的士子根本无法赶来,今年才在春天又设了这场春闱,算是补足之用。”刘正卿道,“我也算是幸运之人,去年秋闱的时候还在孝期,无法参加。原本想着今年在参加秋试的,没想到还多了这场春闱可以参加。如果这一场取不上的话,秋天还可以再考一次,倒也没有什么耽搁,哈哈!压力小了很多,实在是件好事情。”
正常来说,宋朝取士也与后世明清差不多,除了三年一大比,偶尔有恩科之外,下面分成乡试、府试两层。乡试是每年秋天举行,俗称秋闱。如果乡试中第,当年就可以继续参加冬天举行的府试。
三年一大比的制科考试,也就是最高级的考试,也是春天举行的,这就是百姓们俗称的春闱。但是这种制科考试不仅仅是次数少,三年才会考一次,而且取中的人更是少的可怜,一般来讲,一次考试取中的士子不超过二十人。三年二十人,可见其中难度。
好在除了制科考试之外,还有时不时加开的恩科。恩科分为许多科,比方苏轼苏辙兄弟参加过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还有类似“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等等。
恩科考试的范围很广,只有少部分是只允许府试中第者参与的,大部分来说,都是取众甚广,甚至连一些布衣出身的书生也可以参加。但实际上,话虽然这样说,可参加恩科基本上都需要朝廷重臣的举荐……所以,其实一般来讲捞不到寻常百姓头上的。
刘正卿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人,自然不会期盼参与那样的恩科考试,还是步步为营、乡试府试殿试层层而上,才来的周正。
“好在帖经和墨义都已经取消了,否则一场乡试下来,怕是三四天不止。”刘正卿感慨道,“现在想想,前辈们可真是不容易啊,当时一考就是四五天,想一想就觉得难受。”
文端先生笑道:“那都是许久以前的事情了,老夫都没有经历过。”
楚风有些听不懂他们的谈话,不免出言请教。
文端先生笑着解释:“神宗之前的进士科考试,是要考许多东西的。那时候有个顺口溜,说的就是这事情,叫做‘诗赋论策五道、帖十帖墨十条’。摊开来说,就是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了。诗、赋、论各一篇,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的墨义十条。若是真的细细答完,的确需要四五日的功夫。”
“帖”就类似于后世的古文默写,“墨义”自然类似于后世的古文翻译。
“帖经和墨义,包括时策,在神宗年间便从进士科里取消了。”刘正卿接着解释,“这基本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会背了不会用也没有任何好处。原来设有‘明经科’的时候,这些都是明经科的大头,进士科瞧不上的。”
“话虽如此说,但四书五经是魂魄,虽然不考了,可行书作文哪里少得了它?说白了,只是换了另外一种考试的形式罢了。”文端先生指教道。
刘正卿躬身应道:“是,先生指教的有理。”
楚风在一旁听了个七七八八,不禁咋舌,笑道:“好在是题目改的少了,否则我们这些做誊抄的,岂不是要抄到明年才能抄完?”
二人闻言大乐,文端先生指着楚风笑骂道:“这个疲懒的小子,咱们在这里说了半天,他脑子里寻思的,竟然是誊抄起来费不费力!一鸣,你说这小子气人不气人?”
刘正卿笑着应和:“哪里是气人,真是气煞人也!”
……
……
除了刘正卿偶尔来向文端先生讨教、蹭饭外,范秋明也带了些礼物来再次拜会了一番。
范秋明毕竟是做生意的人,行事极为妥帖,自认为在知州、通判大人的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