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中文网 www.7qzw.com,时空走私1859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永吉收到宣旨大臣进驻苏州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七月底,算一算时间,跟苏州之战相差不过一个月,以这个时代满清的通信跟交通水平,北京在从收到消息、下出决策并派来钦差宣旨,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反应可以说是十分迅速。
事实上,半个多月前朝廷就收到了苏州之战的消息以及相关报道的奏折,但能这么快就派来宣旨的钦差大臣,除了决策够快外,主要还是因为过来宣旨的钦差是乘坐商船走的水路,也就是从天津港出发,直接到上海,然后再从上海直达苏州。
之所以选这条路,是因为最近山东跟苏北一带不太平,到处都在闹捻子,钦差大张旗鼓的走,很难在短期内抵达,而江浙地区是朝廷重要的税赋之地,一向军情如火,要尽快掌握,所以才让钦差走海路。毕竟在这个时期,虽然漕运没有断绝,但海运却已经不是稀罕物了。在没有英法联军封锁的情况下,乘船走海路还是比较轻松的,至少比走陆路要更快捷,更安全。
既然钦差来了,李永吉又不想立刻跟清廷翻脸,自然只能是先放下无锡这边的事情,快速的返回苏州,去接受钦差的宣旨。
宣旨大臣叫翁同龢,据说是常熟人,还是个状元郎,为人倒也不怎么摆架子,哪怕看到李永吉年龄还小,也依然是一片和颜悦色。
宣旨的过程也没啥好说的,虽然圣旨里面的东西李永吉基本听不懂,不过走完仪式后,翁同龢还亲自用白话跟李永吉解释了一番,这让李永吉知道自己真的成了江南提督,虽然没有赏穿什么黄马褂,但却给了一根单眼花翎,也算宠信有加。
在一片恭贺声中,李永吉却一脸的淡然,这倒不是他故作平静,实在是他真的不觉得这有多么惊喜。
如今的李永吉,随着实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后,眼界已经变了,觉得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有提督的位子固然是好,没有也没啥问题,反正他又不是靠一个官职来维持统治。
不过他却不知道,李永吉自己虽然对提督的位子看的很淡,但其他人却不这么看。
在这之前,大家都觉得朝廷会给李永吉一个重重的封赏,但怎么也没想到会让李永吉当提督,而且还是权势显赫的江南提督。
提督虽然是武职,但再怎么说也是从一品的大官,类似于大军区的司令员,是开府建衙的所在,而一个十三岁的提督,更是只能用骇人听闻来形容。
单从年龄来看,李永吉这下子绝对是要记入史册了,最起码是大清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提督,同时也是汉人中最年轻的从一品大员,就升官速度来说,也绝对是有史以来升官最快的汉人。
正常来说,这种超级升迁绝无可能,李永吉之所以能从一个九品的外委把总,直接升为从一品的提督大人,其中颇有曲折,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对清廷来说,苏州之战,或者说苏州大捷,是最近一段时间难得的一个大胜仗,尤其在江南大营被破,整个江南地区面临重大威胁的情况下,这个胜仗就尤其难能可贵。
不过,由于相隔太远,又没有电报之类的先进通信设施,北京对前方战事的了解,都只能由当地官员上报。
也就是说当地重量级官员在奏折上写的东西,会成为北京决策层的主要参考。
这时候,身为钦差大臣的薛焕的奏章,特别是秘奏就很有作用了。虽然薛焕当时人在上海,并没有亲自经历过苏州之战,不过这不要紧,薛焕是文人,一辈子就是玩笔杆子的,打仗或许不行,写奏章那是绝对够专业。
有李永吉这个当事人的陈述当基础,薛焕自己再加上一番慷慨激昂的润色,顺带把自己功劳写进去,如此一来,一篇包含着临危受难与战斗激情的奏章就出来了。
在薛焕的奏章中,前半部分基本都是在描述当时的险情,什么贼兵二十万大军三路来袭,什么广西提督张玉良眼看不敌,放火不成反受害,致使苏州阊门一带百姓死伤惨重,发现闯了大祸后连夜率领苏州守军不战而逃,进而又有叛军趁乱击杀巡抚徐有壬等一干赤胆重臣,趁势夺城……
总之就是外有大兵压境,内有叛军作乱,把苏州当时的情况说的危险的不能再危险,而且把放火烧苏州的责任也推给了张玉良,让真正下令的巡抚徐有壬摘了出来,反把他当作正面典型。
说完险情,再接下来,就是笔锋一转,描写李永吉在当时极其险恶的情况下,如何果断的率领驻扎城外的客军主动出击,如何直冲敌阵,如何奋勇作战。
期间把李永吉描写的威风凛凛,什么亲临敌阵,不避锋矢,反正形容猛将的形容词一股脑的全加在他身上,简直是项羽复生;也把精武军的士兵写的勇猛无比,什么奋勇争先,大声酣战,以一当十,状若疯虎,又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悍贼视之皆两股战战,不敢硬撼其锋等等等等。
按照薛焕的写法,李永吉就是巨鹿之战中的项羽,精武军就是在背水一战的项家军,而李秀成就是章邯,他带领的部队就是那貌似强大的秦军。薛焕把战胜的原因主要都归咎于精武军的勇猛善战,同时也赞扬了一番洋枪洋炮的威力。说精武军勇猛善战也就罢了,又特别说洋枪洋炮,这自然是为了突出洋务的重要性,毕竟薛焕此时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督办洋务,他又是铁杆的洋务派,属于早期比较能开眼看世界的官僚,自然希望皇帝继续支持自己兴办洋务。
写了这些后,他又专门耗费篇幅弹劾何桂清以及张玉良,其中把何桂清写成一个昏庸无能又贪婪无比的人,连何桂清想要分自己跟李永吉功劳的事情也说了。说李永吉的部队,明明是薛焕自己请来的救兵,结果何桂清一看李永吉赢了,就想要变成自己的功劳,这自然是大大的无耻,而李永吉义薄云天,也自然是严词拒绝。
至于张玉良,则把他写成一个胆小怕事,愚蠢无能之辈,着重写他放火烧城,杀敌冒功,临阵脱逃等大罪。不过,之前派人抢夺精武军的指挥权之类的事情反而没说,因为薛焕认为从情理来说,当时张玉良没做错,他毕竟是提督,要接收客军的指挥权理所应当,写这个反而不美,毕竟写了这个,就得写李永吉之后恼羞成怒佯攻苏州的事儿了。
简单说,在薛焕的奏章中,就是三个主题,先汇报险情,再歌颂自己,最后弹劾告状,可谓是层层相扣,紧密相连,乍一看是在描述事实,其实却包含着满满的恶意,也就是说,最后那段告状的地方才是重点。
这是典型的文人式黑手,是用笔杆子杀人,就是要置现在还是两江总督的何桂清以及还是广西提督的张玉良于死地,这其中尤其是何桂清,只有何桂清彻底倒霉,两江总督的位子才能腾出来,薛焕才有机会接手两江总督这个让人眼红的位子。
能这么吹捧李永吉跟精武军,说明薛焕已经把李永吉当自己人... -->>
李永吉收到宣旨大臣进驻苏州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七月底,算一算时间,跟苏州之战相差不过一个月,以这个时代满清的通信跟交通水平,北京在从收到消息、下出决策并派来钦差宣旨,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反应可以说是十分迅速。
事实上,半个多月前朝廷就收到了苏州之战的消息以及相关报道的奏折,但能这么快就派来宣旨的钦差大臣,除了决策够快外,主要还是因为过来宣旨的钦差是乘坐商船走的水路,也就是从天津港出发,直接到上海,然后再从上海直达苏州。
之所以选这条路,是因为最近山东跟苏北一带不太平,到处都在闹捻子,钦差大张旗鼓的走,很难在短期内抵达,而江浙地区是朝廷重要的税赋之地,一向军情如火,要尽快掌握,所以才让钦差走海路。毕竟在这个时期,虽然漕运没有断绝,但海运却已经不是稀罕物了。在没有英法联军封锁的情况下,乘船走海路还是比较轻松的,至少比走陆路要更快捷,更安全。
既然钦差来了,李永吉又不想立刻跟清廷翻脸,自然只能是先放下无锡这边的事情,快速的返回苏州,去接受钦差的宣旨。
宣旨大臣叫翁同龢,据说是常熟人,还是个状元郎,为人倒也不怎么摆架子,哪怕看到李永吉年龄还小,也依然是一片和颜悦色。
宣旨的过程也没啥好说的,虽然圣旨里面的东西李永吉基本听不懂,不过走完仪式后,翁同龢还亲自用白话跟李永吉解释了一番,这让李永吉知道自己真的成了江南提督,虽然没有赏穿什么黄马褂,但却给了一根单眼花翎,也算宠信有加。
在一片恭贺声中,李永吉却一脸的淡然,这倒不是他故作平静,实在是他真的不觉得这有多么惊喜。
如今的李永吉,随着实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后,眼界已经变了,觉得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有提督的位子固然是好,没有也没啥问题,反正他又不是靠一个官职来维持统治。
不过他却不知道,李永吉自己虽然对提督的位子看的很淡,但其他人却不这么看。
在这之前,大家都觉得朝廷会给李永吉一个重重的封赏,但怎么也没想到会让李永吉当提督,而且还是权势显赫的江南提督。
提督虽然是武职,但再怎么说也是从一品的大官,类似于大军区的司令员,是开府建衙的所在,而一个十三岁的提督,更是只能用骇人听闻来形容。
单从年龄来看,李永吉这下子绝对是要记入史册了,最起码是大清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提督,同时也是汉人中最年轻的从一品大员,就升官速度来说,也绝对是有史以来升官最快的汉人。
正常来说,这种超级升迁绝无可能,李永吉之所以能从一个九品的外委把总,直接升为从一品的提督大人,其中颇有曲折,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对清廷来说,苏州之战,或者说苏州大捷,是最近一段时间难得的一个大胜仗,尤其在江南大营被破,整个江南地区面临重大威胁的情况下,这个胜仗就尤其难能可贵。
不过,由于相隔太远,又没有电报之类的先进通信设施,北京对前方战事的了解,都只能由当地官员上报。
也就是说当地重量级官员在奏折上写的东西,会成为北京决策层的主要参考。
这时候,身为钦差大臣的薛焕的奏章,特别是秘奏就很有作用了。虽然薛焕当时人在上海,并没有亲自经历过苏州之战,不过这不要紧,薛焕是文人,一辈子就是玩笔杆子的,打仗或许不行,写奏章那是绝对够专业。
有李永吉这个当事人的陈述当基础,薛焕自己再加上一番慷慨激昂的润色,顺带把自己功劳写进去,如此一来,一篇包含着临危受难与战斗激情的奏章就出来了。
在薛焕的奏章中,前半部分基本都是在描述当时的险情,什么贼兵二十万大军三路来袭,什么广西提督张玉良眼看不敌,放火不成反受害,致使苏州阊门一带百姓死伤惨重,发现闯了大祸后连夜率领苏州守军不战而逃,进而又有叛军趁乱击杀巡抚徐有壬等一干赤胆重臣,趁势夺城……
总之就是外有大兵压境,内有叛军作乱,把苏州当时的情况说的危险的不能再危险,而且把放火烧苏州的责任也推给了张玉良,让真正下令的巡抚徐有壬摘了出来,反把他当作正面典型。
说完险情,再接下来,就是笔锋一转,描写李永吉在当时极其险恶的情况下,如何果断的率领驻扎城外的客军主动出击,如何直冲敌阵,如何奋勇作战。
期间把李永吉描写的威风凛凛,什么亲临敌阵,不避锋矢,反正形容猛将的形容词一股脑的全加在他身上,简直是项羽复生;也把精武军的士兵写的勇猛无比,什么奋勇争先,大声酣战,以一当十,状若疯虎,又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悍贼视之皆两股战战,不敢硬撼其锋等等等等。
按照薛焕的写法,李永吉就是巨鹿之战中的项羽,精武军就是在背水一战的项家军,而李秀成就是章邯,他带领的部队就是那貌似强大的秦军。薛焕把战胜的原因主要都归咎于精武军的勇猛善战,同时也赞扬了一番洋枪洋炮的威力。说精武军勇猛善战也就罢了,又特别说洋枪洋炮,这自然是为了突出洋务的重要性,毕竟薛焕此时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督办洋务,他又是铁杆的洋务派,属于早期比较能开眼看世界的官僚,自然希望皇帝继续支持自己兴办洋务。
写了这些后,他又专门耗费篇幅弹劾何桂清以及张玉良,其中把何桂清写成一个昏庸无能又贪婪无比的人,连何桂清想要分自己跟李永吉功劳的事情也说了。说李永吉的部队,明明是薛焕自己请来的救兵,结果何桂清一看李永吉赢了,就想要变成自己的功劳,这自然是大大的无耻,而李永吉义薄云天,也自然是严词拒绝。
至于张玉良,则把他写成一个胆小怕事,愚蠢无能之辈,着重写他放火烧城,杀敌冒功,临阵脱逃等大罪。不过,之前派人抢夺精武军的指挥权之类的事情反而没说,因为薛焕认为从情理来说,当时张玉良没做错,他毕竟是提督,要接收客军的指挥权理所应当,写这个反而不美,毕竟写了这个,就得写李永吉之后恼羞成怒佯攻苏州的事儿了。
简单说,在薛焕的奏章中,就是三个主题,先汇报险情,再歌颂自己,最后弹劾告状,可谓是层层相扣,紧密相连,乍一看是在描述事实,其实却包含着满满的恶意,也就是说,最后那段告状的地方才是重点。
这是典型的文人式黑手,是用笔杆子杀人,就是要置现在还是两江总督的何桂清以及还是广西提督的张玉良于死地,这其中尤其是何桂清,只有何桂清彻底倒霉,两江总督的位子才能腾出来,薛焕才有机会接手两江总督这个让人眼红的位子。
能这么吹捧李永吉跟精武军,说明薛焕已经把李永吉当自己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