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中文网 www.7qzw.com,完蛋!陛下这是要白嫖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个瞠目结舌,如此宏大且规范运作的厂房,在当时确实堪称凤毛麟角的存在。林小风示意大家可自由参观,自己则退至一旁,静待其变。
商人们上前仔细打量那些神奇的纺织机械,期间有一位名叫辛雅静的女工被问及这些机器的名字与功效。辛雅静先是一愣,随后镇定自若地解释道,她因生活日渐宽裕、工作环境和谐优渥,更有机会荣获劳动模范称号,所以对于这些问题回答得如行云流水:“这是五锭纺纱机,一台能够同时纺制五根纱线,其工作效率比传统的织机提升了二十倍之多。”
听到“二十倍”的惊人效能数字,商人们无不瞠目结舌,目光齐刷刷聚焦在源源不断产出的布匹之上,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暗自计算着厂中数百台这类高效机械所代表的庞大规模生产力,相当于数万手工匠人的总和,不由得预感到京城布业格局或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急于验证产品质量的商人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成品布料堆放区,一一细察每匹布的质量,所见之处无不交口称赞,议论纷纷,并迅速开始盘算起进价成本。其间,有人提及南方市面上已有此类高效的纺织机出现,乃是林小风亲自主持拍卖,每台均价高达三千两白银,因其工艺复杂,仿制难度极高,且流入市场的数量极其有限。听到这一消息,众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深知掌握这样的高效器械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握有绝对优势,而对于林小风此举背后的长远布局,大家各有揣测,一时未能参透其中奥妙。 群商们聚集在纺织厂的一隅,窃窃私语讨论良久,却未能达成共识,最终各自散开,将目光投向了那忙碌运作的庞大纺织机阵列。他们试图揣摩机器内部构造,以期日后寻得匠人仿造。不久之后,众人在仔细观摩过机械运转后,又一同移步至裁剪区域。
此处长桌连绵不绝,女工们穿梭其间,传递一匹接一匹的布料,接布者眼疾手快,甫一接过便迅速展开、精准下刀,按照预设的尺寸与形状干净利落地完成裁片工作,随后将其折叠放置一边,随着布堆逐渐增高,又有女工接力将裁好的布片送往下一工序。
围观的众商面露困惑:“王兄,此乃何等操作?只见裁剪而未见缝纫?”其中一人答道:“前所未见之景,想来应是在后续步骤中进行缝制。”众人对那快速准确的裁布技艺皆赞叹不已,随后跟随人流来到了缝纫区。
缝纫区内,宽大的卓案排成一行行,每张卓上都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块,仿佛一幅幅细腻的地图。女工们如同织锦般忙个不停,运送裁片的人根据图纸精确摆放,而缝纫者则低头苦干,双手如蝴蝶翻飞,转瞬间新衣已成形,整齐叠放在脚边的框内。诸商见状,无不瞠目结舌,有人领悟到:“原来制衣流程细化到每人专司一道工序,因此能熟能生巧,高效作业,且保证质量稳定1大家纷纷赞赏这种分工方法值得借鉴学习,虽不及纺织机械的革新显著,但在当时无疑是一种罕见的高效工艺。
然而商人所未曾察觉的是,缝纫区恰恰是整个生产链中的瓶颈环节,全赖手工缝纫耗时最多,需要大量人力投入。林小风对此早已有所考量,他虽曾目睹过脚踏式缝纫机的样貌,却因对其原理不明所以无法复制成功。相较于结构复杂但尚有规律可循的纺织机,缝纫机的构造更为繁复,无现成先例可参考,探寻之路一时陷入僵局。尽管目前女工缝纫速度快,但由于赶工导致部分衣物针脚略显粗糙,偶有崩线开裂的现象。对于这一问题,林小风权衡之下选择暂时维持现状,毕竟成品衣物虽不至精致,但足以保暖御寒,百姓自会修补,总比冬日里缺衣少穿要好得多。他还曾考虑只出售裁片供人自行缝制,但很快觉得此举过于繁琐,恐不合实际需求。
参观完毕后,众商走出了纺织厂大门,门外早已备好数十把座椅。林小风矗立前方,挺直腰板回望厂内壮观景象。众人聚拢一处,或满怀期待,或热烈议论,或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林小风待众人齐聚,开口询问:“诸位已详尽参观,不知有何感想?”商人们异口同声回应:“今日确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林大人费心安排1
林小风笑容满面,邀请众人坐下歇息,尽管大家身体疲惫,但内心情绪激昂。今日一行,无论最终是否售卖纺织机,林小风展示的分工协作之道无疑为众人打开了新的视野,若得以广泛模仿和推广,必将在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似乎是一个天赐商机。众商目光灼热,犹如视财神一般聚焦在林小风身上。
林小风环顾四周,感受着众人高涨的积极性。此刻,一位商人按捺不住好奇心,向林小风发问:“林大人,今日我等见识大增,敢问这些先进的织机是否可以对外销售?”林小风听罢,只是微微一笑,并未立即作答,而是缓步徘徊,似乎在犹豫之中。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心头都悬了起来。
林小风并未直接回答,反而抛出一个问题反问众人:“试问诸位,倘若北廊纺织厂生产的布匹和成衣全面涌入市场,京城之内谁能与之争锋?”这句话犹如巨石入水,激起不小的涟漪。林小风的意思似乎是说,在成本控制之中,除了原材料采购外,人工效率才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北廊纺织厂凭借其惊人的效率,几乎达到了一人顶十的效果,他人恐怕难以与之抗衡。众商相互对视,冷汗悄然滑落,心头不禁暗想:林小风精心布局的这盘棋局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远谋划?
众商听闻林小风直言,纷纷面露紧张之色,额角冷汗淋漓,目光齐刷刷聚焦于林小风身上。林小风嘴角勾勒出一丝淡然的哂笑:“诸位此刻心中已有明镜。”他紧接着以沉稳的声音阐明:“倘若北廊纺织厂的布匹与成衣一旦投入市场流通,只怕在座诸位商家将受到严重冲击,不出五年光景,京城许多布行恐怕难以维系生计,无法在这个行业中立足了。”那些规模较孝依赖薄利多销策略维持经营的布商们,脸色由紧绷转为惶恐,他们深知自家生意在如此高效的纺织厂面前难有抵挡之力,或许短短两年时间,便会遭受灭顶之灾。
林小风见状,轻轻摆手示意众人镇定:“诸位不必过于惊慌失措。”“这座纺织厂并非我亲自掌管,实乃本朝六公主亲自主持运营。”他的语气中透出深深的敬意,“公主心怀慈悲,担忧其他商人因此受挫,所以尽管厂内货物堆积如山,却始终未曾对外销售。”他进一步解释道:“建立这座纺织厂的目的,并非为了敛财,而是为了让京城百姓能够安然度过严冬。”“望各位回到家乡后广为传播公主这一善举,明白吗?”
众人点头称是,各自内心揣摩其中深意。坊间早有关于公主与纺织厂关系的传闻,朝廷和各部门虽曾发布澄清公告,但并未明确否认,实际上是在有意淡化此事。宫中对此事议论不断,然而无人深入追究。毕竟,在世俗眼光看来,一位皇家闺秀涉足商业实属不易接受之事,但皇室并未加以阻挠,事情逐渐归于平静。今日经由林大人证实,众人对公主更加肃然起敬,纷纷起身向她表示感激之情。
林小风含笑接纳众人感激之意,旋即面容严肃,提出了兼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既然如此,我们应当寻找一个既能保全大家又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办法。”他详细阐述:“经过反复考量,本官决定以北廊坊库银以及太子殿下与我个人的私帑共同出资,估价约为六万两白银,收购诸位手中现存的布匹。”“你们可先行统计各家欲出售的数量及价格。”
商贾们听到这个提议,皆震惊不已,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若纺织厂真的开始售卖产品,今年冬季积压的存货有望得以解套,对于官府此举大感意外且感激涕零。林小风又补充说:“若诸位认为售价不满意,不愿售出者自然可以保留,但所收购的布匹将会低价入市,如何选择全凭你们自己判断。”
群商低声讨论,意见不一。有人担心指出,即使纺织厂效率再高,今冬也无法满足全城需求,现在交出存货,日后恐难以与官府竞争。然而也有声音反驳,认为顺应时代潮流才是明智之举。
林小风听到这些议论,苦笑着坦诚相告:“若不愿意售卖,还有其他办法。”“你们可以提供进货账簿,按照进价向民间出售布匹,北廊坊将补贴半成差价,如有虚报作假行为,必将依法严惩。”“还有一件事要告知诸位:今日你们所见到的纺织机,都有购买的机会1
此言一出,商贾们立刻一片哗然。林小风确认消息属实,引用古人智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提醒大家,忧虑饭碗被夺实属多余,纺织厂只负责生产,并无自营销售之意。“任何店铺有意销售厂中布匹者,都可购置织机,厂中布物定价将遵循本官所制定的规则,还有何疑问?”
商贾们听罢,均点头赞同。其中一位站出来提问:“林大人此举有何用意?”“为何纺织厂放弃自身利润,甘愿成为他人成功的阶梯?若是纺织厂自己售卖布匹,岂不是市场上无可匹敌的存在?”林小风听后微笑不语,背手挺立,心里清楚民生大事不应与民争利,研发推广纺织技术耗资巨大,个人富足已足够,而推广先进技术关乎长远发展,同时要顾及公主和广大百姓穿衣的需求,这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纺织机的普及与推广或许需要历经十数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人人衣着无忧的理想状态。尽管道路漫长,理想依旧照亮前方。林小风深知商业的本质在于最大化地造福社会,竞争可以推动进步,而个人精力有限,无法深入到纺织厂日常运营之中,故此决策实为长远考虑。通过让商家有机会拥有织机参与市场竞争,既能保持市场活力,又能确保公主创办的纺织厂目标达成,同时使百姓受益,真可谓一举三得。
林小风在众商贾炽热的目光中深思片刻,而后微微一笑,从容回应:“诸位不必过分担忧,本官并无他意。纺织与销售实为两个独立的体系,虽然我厂内生产效率出众,但如何让货物迅速而精准地抵达全国各地,还需借助各位丰富的人脉和精明的商业智慧。皇上曾言:士农工商,各司其职,相互依存!尔等虽以商贾之名行走于世,所从事的事业却关乎国家的根基与民众的生活福祉。靖江今日的繁华景象,亦离不开诸位的辛勤付出。本官此举,不过是秉承陛下的旨意,共担国忧。”
闻此言,商贾们面色激动,未曾预料自己被赋予如此崇高的地位与责任,心中波澜起伏,充满感慨。众人纷纷对林小风表达由衷的感激之情,敬佩之意油然而生。林小风见状,内心百感交集,再次强调道:“今年京城百姓能否顺利度过寒冬,乃至未来能否实现布匹远销四海、天下苍生皆能衣食无忧的理想目标,这全然倚仗诸位的努力。届时,不仅你们能够收获丰厚利润,还将赢得口碑美名,真可谓是国家、商家与百姓三者共享繁荣的壮举。因此,诸位肩负着富国裕民的重大使命,在你们血脉里流淌的是道德与商业并重的精神力量。今后,从商之人也能成为世人尊崇的义商楷模。”
提到纺织机的售价问题,林小风忆起曾在长江流域拍卖过的情况,当时因为救灾急需,价格高达数千两银子,如今形势稳定,故定价一千两白银出售。商贾们私下窃窃私语,有人对于木架铁件组成的纺织机是否值此高价提出质疑。其中一位商人鼓足勇气,直言请求降价。林小风对此人的胆识大加赞赏,最终决定将售价调整至七百两,并鼓励大家积极订购,准备土地建设工厂、招募女工,并准许仿制改良。
商贾们听到这一优惠方案后,无不欢声雷动,对林小风的慷慨解囊感激不荆林小风示意众人可以各自散去,自明日开始即可按照新价格进行销售,而且降价幅度最大者还将获得免费推广的额外优待。当人群逐渐散去,林小风虽然疲惫,但在心底深处却对明朝手工业纺织业中悄然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感到好奇与兴奋,嘴角勾勒出一抹深沉的笑容,仿佛预见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资本家的身影。
回到家中,林小风得知太子李德贤正在讲述近期打击黑中介的英勇事迹,同时又获知古蒙使团即将启程归国,于是决定亲自前往相送,以此尽显主人之道。在他看来,无论是扶持商贾发展,还是维护社会秩序,抑或是接待外国使团,都是为了推动靖江走向更加繁荣昌盛,进而影响整个帝国的命运走向。在这个过程中,他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更是引领者,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致力于实现一个和谐且充满活力的社会图景。
古蒙使团即将踏上归途,林小风因对乌日格的敬重与情谊深厚,特地花费两日光阴精心挑选礼品,亲自前往大理客馆为他践行。彼时客馆内高官云集,皆是些流于形式、应付场面的寒暄之词,真正愿意留下来陪同送行者寥寥无几。大理寺卿洪城和户部尚书陆印生脸色阴郁,他们内心怨恨林小风在科举考场上的公正执法,导致其子陆深深的文章受到严格评判,名次骤降,颜面尽失。
乌日格瞥见林小风携同记者及太子李德贤一同前来,立即中断了与其他官员的交谈,笑容满面地走向前去迎接。林小风以阳曲特产的上等茶叶作为回赠之礼,并提议派遣随行记者进行采访报道,旨在强化两国文化间的友好交流,乌日格对此表示赞同,微微点头。随后,他又赠予乌日格一颗碧绿剔透且造型独特的玻璃珠以及一副精致棋盘,寓意智慧的传承与故事的绵延,并借此机会暗示未来北廊纺织厂可能涉及羊毛贸易的合作意向,乌日格欣然接受这份深具象征意义的礼物,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临别之时,布哈斯赫因为未能替谢洪信复仇而显露出明显的不满情绪,但乌日格却显得从容不迫,他认为当前推动通商大业才是首要任务,无需急于一时复仇。同时,他犀利地指出,林小风实乃靖江国中不可或缺的栋梁之臣,朝廷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往往让人们忽视了他的个人才智与卓越贡献,将他的成就更多地归功于朝廷的庇护而非自身的实力。此外,乌日格还敏锐地提醒布哈斯赫注意遗留在客馆中的物品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并详细询问了图勒古日受访的具体内容。得知图勒古日在受访过程中言语存在不当之处后,乌日格勃然变色,厉声责备了图勒古日。
这场林小风为乌日格践行的过程中,双方的互动既体现了深厚的友谊与相互尊重,又交织着政治智谋与战略部署;乌日格洞悉靖江官场的复杂关系,对林小风的才华极为赏识,同时也运用自己的策略手段,试图影响乃至塑造靖江乃至两国间的发展格局。而图勒古日因受访言论不慎惹怒乌日格一事,或许将成为接下来一系列变故的重要触发点之一,预示着更深层次的政治波澜正在悄然酝酿。
大理客馆内,古蒙使团离京之后人潮渐次散去,林小风并未与在场的诸位官员多作攀谈。他心中明白自己与陆印生向来水火不容,洪城也并非志同道合之人,于是携太子李德贤及众记者返回整理采访稿,期待明日通过报纸报道靖江因受到异域钦慕而引发热销的盛况。
庭院之中,吏员们仍在忙碌地穿梭。洪城、陆印生两人立于一隅低声交谈。洪城不禁发出感慨:“此次两国通商之举实乃明智之策,未料到古蒙使团在京久居,并能如此顺利达成诸多协议。”陆印生则淡然一笑,回应道:“陛下的深思熟虑可见一斑,国库日益空虚,战事仍频,户部财力已近枯竭。”
两人的对话自然而然转到了林小风身上,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了林小风在富饶阳曲县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他赠予古蒙使团的极品阳曲茶与贵重钻石的数量之巨。陆印生甚至越界暗示,这些礼品实为林小风代陛下回赐,此言一出,让洪城听闻后心惊肉跳,试图阻止这一话题继续扩散。就在这时,一名急匆匆的小吏跑至二人面前报告:“使团在一间屋内遗落了货物1洪城闻讯大惊失色,立刻命令手下随小吏前往查看。
一行人来到客馆中藏货的偏僻角落,发现六只箱子被弃置在昏暗处,显然是被人遗忘。洪城当机立断,立即下令派人通知使团前来取回失物,然而陆印生却拦下他,建议道:“不如先看看箱子里究竟装的是何物。”洪城略作迟疑,最终点头应允:“面对敌国外患,谨慎查视并无不妥。”
小吏暂时退下,洪城与陆印生小心翼翼地逐一打开箱子检查。首箱中满载着各类书籍,显露出乌日格对靖江知识文化深入研究的浓厚兴趣;第二箱则是各地特产,其中并无稀世珍宝。直至开启底层衣物箱,赫然发现了一些账本等私人物品。洪城翻出一本记录了古蒙使团在京采购详情及物价对比表册,不禁赞叹乌日格行事之周密细致。
随后,他们又发现了汗王巴特尔亲笔手诏以及几册详尽记载物价、风土人情乃至官场名录的册子,令人震惊的是,其中竟然包含了乌日格与林小风私下会谈的内容。根据记载,若两国实现通商,阳曲县将供应大量铁器,为此乌日格预先赠送了六万两白银作为好处费。洪城读至此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难以相信眼前的事实。陆印生急切追问详情,洪城僵硬地抬起头,艰难启齿:“按照册子所述,林小风曾答应乌日格,在两国通商之时,阳曲县将以铁器进行交易,乌日格提前支付的好处费高达六万两,并且详细记载了五页多的密谈内容。”此刻,这意想不到的秘密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整个客馆弥漫起一股压抑而又紧张的气息,仿佛即将爆发一场未知的风暴。
陆印生闻听洪城所述,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喜,但迅速收敛起表情,朝着洪城正色道:“此事非同小可,两国通商铁矿交易历来受制于朝廷,若林小风私下与古蒙勾结,那便是犯了里通外国的大罪。你能否确定这些记录的真实性?”洪城再次仔细翻阅了几遍那些记载详实的册子,脸上浮现出复杂的纠结之色,最终还是坚定地点了点头,确认内容无误。
陆印生微微低头,开始在房间内缓缓踱步,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此人竟贪婪至此,幸好我们及时发现,否则一旦事态扩大,恐将酿成大患。”然而洪城却更为审慎地整理着箱中的物品,他郑重其事地回应:“陆大人,对此事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乌日格向来精明机警,怎会轻易遗失如此重要的物件?况且其中还有汗王巴特尔亲赐的诏书及私人物品,这或许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离间计。”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小吏报告声,告知古蒙使团已经到达,欲取回遗落的货物。洪城与陆印生立刻走出门去相迎,看到使者焦急而疑惑的眼神,便引导他前往客馆查收失物。待使者查验完毕,洪城客气地安排车马,亲自送走使团后,二人依然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心存疑虑,一致决定尽快奏报给陛下。
洪城坚决不愿让陆印生插手此事,坚持要亲自上奏朝廷揭露真相,而陆印生尽管心中不满,却并未强烈反对。转而,陆印生以大理寺客馆格局不佳为由,承诺明年户部将拨出十万两白银进行修缮,并强调今后接待外宾的重要性。洪城心里明白,陆印生此举意在暗中报复林小风,因此婉拒了他参与奏告的要求,并声称自己公务繁重,实在无法分身处理其他事务。
与此同时,在汉江王府深宅之内,陆印生将这一连串事情详细禀报给了汉江王。汉江王听完之后,认为这其中可能潜藏着诈术,毕竟六万两银子还不足以让林小风冒如此大的风险,猜测可能是乌日格刻意设下的离间陷阱。提及北廊纺织厂与公主的关系时,汉江王透露林小风可能与公主之间存在着不为人知的情感纠葛,甚至皇兄有意向赐婚。陆印生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惊讶万分,同时也得知汉江王在宫中早已布下了眼线。
汉江王表示当前不会直接插手此事,要打压林小风需要更多确凿证据,仅凭这份记录就弹劾他恐怕难以撼动其稳固的地位。面对陆印生询问下一步行动计划的问题,汉江王叮嘱他自行妥善处理,并提醒他密切关注盐务账本核查之事。最后,汉江王决定暂时不介入林小风的事情,而是让陆印生自行权衡判断,若有疑问可咨询老谋深算、深谙官场之道的李老。随着夜幕降临,这场围绕着权力、利益与情感纠葛的较量,如同一部无声的戏剧,在靖江国的官场上悄然上演,每一个角色都在暗自盘算着如何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取得先机。
陆印生听闻李老之名,不禁回忆起那位昔日朝廷重臣、当今权势人物李一豪的父亲,多年未曾登门拜访。告别汉江王之后,他备上厚重的礼物,径直前往李府拜会。行至李府门前,守门人一眼便认出了陆印生的身份,恭恭敬敬地将他迎进府中。在宽敞而静谧的厅堂内等候时,陆印生的思绪如涟漪般荡回十年前,那时李老权柄鼎盛,其子李一豪更是声威赫赫,然而自李一豪遭遇人生变故后,李府如同一颗陨落的星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走向了衰败。
未过多久,李老手持拐杖,步履蹒跚地从内室走出,虽然须发皆白,身形伛偻,但那双犀利的眼睛和精明干练的气质依旧不减当年。陆印生见状欲起身相扶,却被李老微笑着婉拒,只见他独自坐定于太师椅上。寒暄过后,陆印生关心起李老近期的生活状况,李老却只是淡淡叹道年岁已高,身体大不如前。随后,陆印生迅速切入主题,向李老提起有关林小风收受古蒙使团六万两白银,并意图私售铁矿之事。李老听闻此事,面色并未有太大波动,反而冷静地询问证据何在。
陆印生如实禀告,这些记载被发现于古蒙使团遗失的物资之中,且大理寺卿洪城亲目所睹。然而,李老对此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与警惕,认为这可能是他人设计的一场离间计。陆印生试图借由提及李一豪的不幸遭遇,唤起李老内心深处对林小风的复仇情绪。然而,尽管李老心中悲愤交织,他依然理智地分析现状,明确表示自己已经退隐江湖,不愿再卷入任何是非漩涡。
陆印生原本寄希望于借助李老的力量来扳倒林小风,没想到李老如此深思熟虑,坚决划清界限,理由是家族需要保持稳定,不能轻易涉足复杂的政治斗争。李老进一步剖析林小风背后错综复杂的背景,指出区区六万两银子难以撼动一个像林小风这样深谋远虑的人。他还提醒陆印生注意,林小风擅长利用太子的名义经营北廊报社,以此拉拢人心、招揽人才,甚至已有八人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其中不乏解元出自报社,而报社毫不掩饰其培养未来官僚的决心和野心。李老言语之间暗示林小风心机颇深,若不及早阻止,他很可能操控太子,进而成为朝廷背后的真正掌舵者。
陆印生听完这一番鞭辟入里的剖析,内心惊骇不已,深深体会到林小风手段之阴险毒辣,忧虑未来的朝廷恐怕会被林小风一手遮天。面对这样的困境,陆印生一时哑口无言,只能默默陷入沉思,重新审视如何才能有效地对抗这个步步为营、智谋深远的对手。此刻,厅堂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一般,只剩下两人彼此无声的较量与思考,在时光的流转中酝酿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巨大风暴。
李老略作停顿,那双深邃的眼眸紧盯着陆印生的表情,继续陈述:“至于北廊纺织厂的风波,林小风因对佛家不满,竟煽动百姓捣毁白马庙,一夜之间将庙宇变为一片废墟,听说那位方丈因此事愤然隐居山林,可见他心胸狭隘,睚眦必报。虽然你与他并无直接恩怨,但从他的性格来看,一旦权柄在握,恐怕也不会轻易放过任何对他有微词的人。”
陆印生听闻此言,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试图用这个动作掩饰内心的紧张与忧虑。他深知林小风平日里虽表现得温文尔雅,实则内心深处怀揣着强烈的报复之心。沉吟片刻后,陆印生回应李老:“您所言极是,此人若不加以遏制,定会成为朝廷的一大隐患。”李老对此深表赞同,并直言唯有他们两人联手才有可能扳倒林小风。
陆印生见状起身欲告辞,然而李老急切地唤住他,强调户部尚书必须与自己共同对付林小风。面对李老的恳求,陆印生面带微笑,却未立即答应,坚持要离开。李老挽留无果,只能无奈地长叹一声,质问陆印生身为尚书,能否容忍被一个年轻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陆印生见李老如此坚定,终究还是重新坐下,耐心聆听这位老谋深算之人的教诲。李老坦诚地说:“只要林小风一日不除,我这把老骨头就难以安宁!但为了家人安危,只有我们联手才能确保既能铲除祸患又能保障安全。”接着询问陆印生是否希望看到林小风彻底被逐出朝堂,陆印生点头表示同意。
李老进一步分析当前形势,指出目前手中的证据不足以撼动林小风的地位,必须从古蒙使团行贿一事入手寻找突破口。他推测古蒙使团可能使用银票作为贿赂手段,并通过大理寺译官暗中引路,届时可以利用这一嫌疑直指林小风受贿。即使搜查林府未能找到确凿证据,但由于林小风身负巨富之名,也很难迅速证明自身的清白。
对于陆印生提出的如何坐实罪名的问题,李老冷静地回答,无需亲眼目睹实物证据,只需制造舆论,让人对其动机产生怀疑,再借助洪城的人证,舆论的压力自然会让林小风不得不进行自我辩解。他们需要等待时机,待林小风再次犯错时,方可一举攻破其防线,以防太子的庇护使其得以恢复势力。
关于何时发起行动的问题,李老认为先由陆印生出手更为合适,同时在暗中安排下属频繁上奏,通过侧面敲击的方式逐步攻击林小风的形象,逐渐改变靖江帝对他的看法。待到合适的时机,李老再亲自出面配合行动,一鼓作气将其击溃。
······················
次日清晨,靖江帝正在批阅奏折之时,王景文呈上了当日报纸的头版新闻,报道的是送别古蒙使团的情景。文中提到古蒙使者图勒古日对靖江美食及生活环境的高度赞扬,甚至表达了来世愿为靖江人的愿望,这让靖江帝感到尴尬不已,怒斥林小风等人对外交往过于亲近,失去了国体尊严。随后,靖江帝随手丢弃了手中涉及林小风与古蒙关系过于密切指控的奏折,在他看来这些指控似乎变得不再重要。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指责和猜测,犹如精心编织的一张网,正悄悄地布下针对林小风的伏笔,等待着最后爆发的那个关键时刻。
李德贤手中紧握着报纸,满面困惑地踏入报社,口中低声自语:“林公所言果真不虚,今日这份报纸销量激增,其中那些煽情之辞何以能令众人如痴如醉,甚至引来众多读书人争相阅读?”他前几日还曾对林小风编撰此类新闻嗤之以鼻,却未曾料到如今竟会如此受读者追捧。
林小风则悠然地嚼着苹果,回应道:“百姓喜好此道也!不妨尝试定期刊载这些内容,比如在大理寺门前采访外宾,甚至可以给予他们一些微薄酬劳。”对面的李德贤皱眉坐下,脸上写满了鄙夷:“这岂不是造假吗?这样的新闻实在毫无实质价值。”
林小风摇头否认:“非假也,我靖江生活条件优越于诸多小国,此举无非是替民发声而已。这类新闻并非没有价值,它既能带动销量,又能提振民心、增强国民自信、激发爱国情感。”
(本章完)
个瞠目结舌,如此宏大且规范运作的厂房,在当时确实堪称凤毛麟角的存在。林小风示意大家可自由参观,自己则退至一旁,静待其变。
商人们上前仔细打量那些神奇的纺织机械,期间有一位名叫辛雅静的女工被问及这些机器的名字与功效。辛雅静先是一愣,随后镇定自若地解释道,她因生活日渐宽裕、工作环境和谐优渥,更有机会荣获劳动模范称号,所以对于这些问题回答得如行云流水:“这是五锭纺纱机,一台能够同时纺制五根纱线,其工作效率比传统的织机提升了二十倍之多。”
听到“二十倍”的惊人效能数字,商人们无不瞠目结舌,目光齐刷刷聚焦在源源不断产出的布匹之上,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暗自计算着厂中数百台这类高效机械所代表的庞大规模生产力,相当于数万手工匠人的总和,不由得预感到京城布业格局或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急于验证产品质量的商人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成品布料堆放区,一一细察每匹布的质量,所见之处无不交口称赞,议论纷纷,并迅速开始盘算起进价成本。其间,有人提及南方市面上已有此类高效的纺织机出现,乃是林小风亲自主持拍卖,每台均价高达三千两白银,因其工艺复杂,仿制难度极高,且流入市场的数量极其有限。听到这一消息,众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深知掌握这样的高效器械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握有绝对优势,而对于林小风此举背后的长远布局,大家各有揣测,一时未能参透其中奥妙。 群商们聚集在纺织厂的一隅,窃窃私语讨论良久,却未能达成共识,最终各自散开,将目光投向了那忙碌运作的庞大纺织机阵列。他们试图揣摩机器内部构造,以期日后寻得匠人仿造。不久之后,众人在仔细观摩过机械运转后,又一同移步至裁剪区域。
此处长桌连绵不绝,女工们穿梭其间,传递一匹接一匹的布料,接布者眼疾手快,甫一接过便迅速展开、精准下刀,按照预设的尺寸与形状干净利落地完成裁片工作,随后将其折叠放置一边,随着布堆逐渐增高,又有女工接力将裁好的布片送往下一工序。
围观的众商面露困惑:“王兄,此乃何等操作?只见裁剪而未见缝纫?”其中一人答道:“前所未见之景,想来应是在后续步骤中进行缝制。”众人对那快速准确的裁布技艺皆赞叹不已,随后跟随人流来到了缝纫区。
缝纫区内,宽大的卓案排成一行行,每张卓上都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块,仿佛一幅幅细腻的地图。女工们如同织锦般忙个不停,运送裁片的人根据图纸精确摆放,而缝纫者则低头苦干,双手如蝴蝶翻飞,转瞬间新衣已成形,整齐叠放在脚边的框内。诸商见状,无不瞠目结舌,有人领悟到:“原来制衣流程细化到每人专司一道工序,因此能熟能生巧,高效作业,且保证质量稳定1大家纷纷赞赏这种分工方法值得借鉴学习,虽不及纺织机械的革新显著,但在当时无疑是一种罕见的高效工艺。
然而商人所未曾察觉的是,缝纫区恰恰是整个生产链中的瓶颈环节,全赖手工缝纫耗时最多,需要大量人力投入。林小风对此早已有所考量,他虽曾目睹过脚踏式缝纫机的样貌,却因对其原理不明所以无法复制成功。相较于结构复杂但尚有规律可循的纺织机,缝纫机的构造更为繁复,无现成先例可参考,探寻之路一时陷入僵局。尽管目前女工缝纫速度快,但由于赶工导致部分衣物针脚略显粗糙,偶有崩线开裂的现象。对于这一问题,林小风权衡之下选择暂时维持现状,毕竟成品衣物虽不至精致,但足以保暖御寒,百姓自会修补,总比冬日里缺衣少穿要好得多。他还曾考虑只出售裁片供人自行缝制,但很快觉得此举过于繁琐,恐不合实际需求。
参观完毕后,众商走出了纺织厂大门,门外早已备好数十把座椅。林小风矗立前方,挺直腰板回望厂内壮观景象。众人聚拢一处,或满怀期待,或热烈议论,或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林小风待众人齐聚,开口询问:“诸位已详尽参观,不知有何感想?”商人们异口同声回应:“今日确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林大人费心安排1
林小风笑容满面,邀请众人坐下歇息,尽管大家身体疲惫,但内心情绪激昂。今日一行,无论最终是否售卖纺织机,林小风展示的分工协作之道无疑为众人打开了新的视野,若得以广泛模仿和推广,必将在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似乎是一个天赐商机。众商目光灼热,犹如视财神一般聚焦在林小风身上。
林小风环顾四周,感受着众人高涨的积极性。此刻,一位商人按捺不住好奇心,向林小风发问:“林大人,今日我等见识大增,敢问这些先进的织机是否可以对外销售?”林小风听罢,只是微微一笑,并未立即作答,而是缓步徘徊,似乎在犹豫之中。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心头都悬了起来。
林小风并未直接回答,反而抛出一个问题反问众人:“试问诸位,倘若北廊纺织厂生产的布匹和成衣全面涌入市场,京城之内谁能与之争锋?”这句话犹如巨石入水,激起不小的涟漪。林小风的意思似乎是说,在成本控制之中,除了原材料采购外,人工效率才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北廊纺织厂凭借其惊人的效率,几乎达到了一人顶十的效果,他人恐怕难以与之抗衡。众商相互对视,冷汗悄然滑落,心头不禁暗想:林小风精心布局的这盘棋局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远谋划?
众商听闻林小风直言,纷纷面露紧张之色,额角冷汗淋漓,目光齐刷刷聚焦于林小风身上。林小风嘴角勾勒出一丝淡然的哂笑:“诸位此刻心中已有明镜。”他紧接着以沉稳的声音阐明:“倘若北廊纺织厂的布匹与成衣一旦投入市场流通,只怕在座诸位商家将受到严重冲击,不出五年光景,京城许多布行恐怕难以维系生计,无法在这个行业中立足了。”那些规模较孝依赖薄利多销策略维持经营的布商们,脸色由紧绷转为惶恐,他们深知自家生意在如此高效的纺织厂面前难有抵挡之力,或许短短两年时间,便会遭受灭顶之灾。
林小风见状,轻轻摆手示意众人镇定:“诸位不必过于惊慌失措。”“这座纺织厂并非我亲自掌管,实乃本朝六公主亲自主持运营。”他的语气中透出深深的敬意,“公主心怀慈悲,担忧其他商人因此受挫,所以尽管厂内货物堆积如山,却始终未曾对外销售。”他进一步解释道:“建立这座纺织厂的目的,并非为了敛财,而是为了让京城百姓能够安然度过严冬。”“望各位回到家乡后广为传播公主这一善举,明白吗?”
众人点头称是,各自内心揣摩其中深意。坊间早有关于公主与纺织厂关系的传闻,朝廷和各部门虽曾发布澄清公告,但并未明确否认,实际上是在有意淡化此事。宫中对此事议论不断,然而无人深入追究。毕竟,在世俗眼光看来,一位皇家闺秀涉足商业实属不易接受之事,但皇室并未加以阻挠,事情逐渐归于平静。今日经由林大人证实,众人对公主更加肃然起敬,纷纷起身向她表示感激之情。
林小风含笑接纳众人感激之意,旋即面容严肃,提出了兼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既然如此,我们应当寻找一个既能保全大家又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办法。”他详细阐述:“经过反复考量,本官决定以北廊坊库银以及太子殿下与我个人的私帑共同出资,估价约为六万两白银,收购诸位手中现存的布匹。”“你们可先行统计各家欲出售的数量及价格。”
商贾们听到这个提议,皆震惊不已,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若纺织厂真的开始售卖产品,今年冬季积压的存货有望得以解套,对于官府此举大感意外且感激涕零。林小风又补充说:“若诸位认为售价不满意,不愿售出者自然可以保留,但所收购的布匹将会低价入市,如何选择全凭你们自己判断。”
群商低声讨论,意见不一。有人担心指出,即使纺织厂效率再高,今冬也无法满足全城需求,现在交出存货,日后恐难以与官府竞争。然而也有声音反驳,认为顺应时代潮流才是明智之举。
林小风听到这些议论,苦笑着坦诚相告:“若不愿意售卖,还有其他办法。”“你们可以提供进货账簿,按照进价向民间出售布匹,北廊坊将补贴半成差价,如有虚报作假行为,必将依法严惩。”“还有一件事要告知诸位:今日你们所见到的纺织机,都有购买的机会1
此言一出,商贾们立刻一片哗然。林小风确认消息属实,引用古人智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提醒大家,忧虑饭碗被夺实属多余,纺织厂只负责生产,并无自营销售之意。“任何店铺有意销售厂中布匹者,都可购置织机,厂中布物定价将遵循本官所制定的规则,还有何疑问?”
商贾们听罢,均点头赞同。其中一位站出来提问:“林大人此举有何用意?”“为何纺织厂放弃自身利润,甘愿成为他人成功的阶梯?若是纺织厂自己售卖布匹,岂不是市场上无可匹敌的存在?”林小风听后微笑不语,背手挺立,心里清楚民生大事不应与民争利,研发推广纺织技术耗资巨大,个人富足已足够,而推广先进技术关乎长远发展,同时要顾及公主和广大百姓穿衣的需求,这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纺织机的普及与推广或许需要历经十数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人人衣着无忧的理想状态。尽管道路漫长,理想依旧照亮前方。林小风深知商业的本质在于最大化地造福社会,竞争可以推动进步,而个人精力有限,无法深入到纺织厂日常运营之中,故此决策实为长远考虑。通过让商家有机会拥有织机参与市场竞争,既能保持市场活力,又能确保公主创办的纺织厂目标达成,同时使百姓受益,真可谓一举三得。
林小风在众商贾炽热的目光中深思片刻,而后微微一笑,从容回应:“诸位不必过分担忧,本官并无他意。纺织与销售实为两个独立的体系,虽然我厂内生产效率出众,但如何让货物迅速而精准地抵达全国各地,还需借助各位丰富的人脉和精明的商业智慧。皇上曾言:士农工商,各司其职,相互依存!尔等虽以商贾之名行走于世,所从事的事业却关乎国家的根基与民众的生活福祉。靖江今日的繁华景象,亦离不开诸位的辛勤付出。本官此举,不过是秉承陛下的旨意,共担国忧。”
闻此言,商贾们面色激动,未曾预料自己被赋予如此崇高的地位与责任,心中波澜起伏,充满感慨。众人纷纷对林小风表达由衷的感激之情,敬佩之意油然而生。林小风见状,内心百感交集,再次强调道:“今年京城百姓能否顺利度过寒冬,乃至未来能否实现布匹远销四海、天下苍生皆能衣食无忧的理想目标,这全然倚仗诸位的努力。届时,不仅你们能够收获丰厚利润,还将赢得口碑美名,真可谓是国家、商家与百姓三者共享繁荣的壮举。因此,诸位肩负着富国裕民的重大使命,在你们血脉里流淌的是道德与商业并重的精神力量。今后,从商之人也能成为世人尊崇的义商楷模。”
提到纺织机的售价问题,林小风忆起曾在长江流域拍卖过的情况,当时因为救灾急需,价格高达数千两银子,如今形势稳定,故定价一千两白银出售。商贾们私下窃窃私语,有人对于木架铁件组成的纺织机是否值此高价提出质疑。其中一位商人鼓足勇气,直言请求降价。林小风对此人的胆识大加赞赏,最终决定将售价调整至七百两,并鼓励大家积极订购,准备土地建设工厂、招募女工,并准许仿制改良。
商贾们听到这一优惠方案后,无不欢声雷动,对林小风的慷慨解囊感激不荆林小风示意众人可以各自散去,自明日开始即可按照新价格进行销售,而且降价幅度最大者还将获得免费推广的额外优待。当人群逐渐散去,林小风虽然疲惫,但在心底深处却对明朝手工业纺织业中悄然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感到好奇与兴奋,嘴角勾勒出一抹深沉的笑容,仿佛预见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资本家的身影。
回到家中,林小风得知太子李德贤正在讲述近期打击黑中介的英勇事迹,同时又获知古蒙使团即将启程归国,于是决定亲自前往相送,以此尽显主人之道。在他看来,无论是扶持商贾发展,还是维护社会秩序,抑或是接待外国使团,都是为了推动靖江走向更加繁荣昌盛,进而影响整个帝国的命运走向。在这个过程中,他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更是引领者,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致力于实现一个和谐且充满活力的社会图景。
古蒙使团即将踏上归途,林小风因对乌日格的敬重与情谊深厚,特地花费两日光阴精心挑选礼品,亲自前往大理客馆为他践行。彼时客馆内高官云集,皆是些流于形式、应付场面的寒暄之词,真正愿意留下来陪同送行者寥寥无几。大理寺卿洪城和户部尚书陆印生脸色阴郁,他们内心怨恨林小风在科举考场上的公正执法,导致其子陆深深的文章受到严格评判,名次骤降,颜面尽失。
乌日格瞥见林小风携同记者及太子李德贤一同前来,立即中断了与其他官员的交谈,笑容满面地走向前去迎接。林小风以阳曲特产的上等茶叶作为回赠之礼,并提议派遣随行记者进行采访报道,旨在强化两国文化间的友好交流,乌日格对此表示赞同,微微点头。随后,他又赠予乌日格一颗碧绿剔透且造型独特的玻璃珠以及一副精致棋盘,寓意智慧的传承与故事的绵延,并借此机会暗示未来北廊纺织厂可能涉及羊毛贸易的合作意向,乌日格欣然接受这份深具象征意义的礼物,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临别之时,布哈斯赫因为未能替谢洪信复仇而显露出明显的不满情绪,但乌日格却显得从容不迫,他认为当前推动通商大业才是首要任务,无需急于一时复仇。同时,他犀利地指出,林小风实乃靖江国中不可或缺的栋梁之臣,朝廷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往往让人们忽视了他的个人才智与卓越贡献,将他的成就更多地归功于朝廷的庇护而非自身的实力。此外,乌日格还敏锐地提醒布哈斯赫注意遗留在客馆中的物品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并详细询问了图勒古日受访的具体内容。得知图勒古日在受访过程中言语存在不当之处后,乌日格勃然变色,厉声责备了图勒古日。
这场林小风为乌日格践行的过程中,双方的互动既体现了深厚的友谊与相互尊重,又交织着政治智谋与战略部署;乌日格洞悉靖江官场的复杂关系,对林小风的才华极为赏识,同时也运用自己的策略手段,试图影响乃至塑造靖江乃至两国间的发展格局。而图勒古日因受访言论不慎惹怒乌日格一事,或许将成为接下来一系列变故的重要触发点之一,预示着更深层次的政治波澜正在悄然酝酿。
大理客馆内,古蒙使团离京之后人潮渐次散去,林小风并未与在场的诸位官员多作攀谈。他心中明白自己与陆印生向来水火不容,洪城也并非志同道合之人,于是携太子李德贤及众记者返回整理采访稿,期待明日通过报纸报道靖江因受到异域钦慕而引发热销的盛况。
庭院之中,吏员们仍在忙碌地穿梭。洪城、陆印生两人立于一隅低声交谈。洪城不禁发出感慨:“此次两国通商之举实乃明智之策,未料到古蒙使团在京久居,并能如此顺利达成诸多协议。”陆印生则淡然一笑,回应道:“陛下的深思熟虑可见一斑,国库日益空虚,战事仍频,户部财力已近枯竭。”
两人的对话自然而然转到了林小风身上,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了林小风在富饶阳曲县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他赠予古蒙使团的极品阳曲茶与贵重钻石的数量之巨。陆印生甚至越界暗示,这些礼品实为林小风代陛下回赐,此言一出,让洪城听闻后心惊肉跳,试图阻止这一话题继续扩散。就在这时,一名急匆匆的小吏跑至二人面前报告:“使团在一间屋内遗落了货物1洪城闻讯大惊失色,立刻命令手下随小吏前往查看。
一行人来到客馆中藏货的偏僻角落,发现六只箱子被弃置在昏暗处,显然是被人遗忘。洪城当机立断,立即下令派人通知使团前来取回失物,然而陆印生却拦下他,建议道:“不如先看看箱子里究竟装的是何物。”洪城略作迟疑,最终点头应允:“面对敌国外患,谨慎查视并无不妥。”
小吏暂时退下,洪城与陆印生小心翼翼地逐一打开箱子检查。首箱中满载着各类书籍,显露出乌日格对靖江知识文化深入研究的浓厚兴趣;第二箱则是各地特产,其中并无稀世珍宝。直至开启底层衣物箱,赫然发现了一些账本等私人物品。洪城翻出一本记录了古蒙使团在京采购详情及物价对比表册,不禁赞叹乌日格行事之周密细致。
随后,他们又发现了汗王巴特尔亲笔手诏以及几册详尽记载物价、风土人情乃至官场名录的册子,令人震惊的是,其中竟然包含了乌日格与林小风私下会谈的内容。根据记载,若两国实现通商,阳曲县将供应大量铁器,为此乌日格预先赠送了六万两白银作为好处费。洪城读至此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难以相信眼前的事实。陆印生急切追问详情,洪城僵硬地抬起头,艰难启齿:“按照册子所述,林小风曾答应乌日格,在两国通商之时,阳曲县将以铁器进行交易,乌日格提前支付的好处费高达六万两,并且详细记载了五页多的密谈内容。”此刻,这意想不到的秘密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整个客馆弥漫起一股压抑而又紧张的气息,仿佛即将爆发一场未知的风暴。
陆印生闻听洪城所述,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喜,但迅速收敛起表情,朝着洪城正色道:“此事非同小可,两国通商铁矿交易历来受制于朝廷,若林小风私下与古蒙勾结,那便是犯了里通外国的大罪。你能否确定这些记录的真实性?”洪城再次仔细翻阅了几遍那些记载详实的册子,脸上浮现出复杂的纠结之色,最终还是坚定地点了点头,确认内容无误。
陆印生微微低头,开始在房间内缓缓踱步,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此人竟贪婪至此,幸好我们及时发现,否则一旦事态扩大,恐将酿成大患。”然而洪城却更为审慎地整理着箱中的物品,他郑重其事地回应:“陆大人,对此事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乌日格向来精明机警,怎会轻易遗失如此重要的物件?况且其中还有汗王巴特尔亲赐的诏书及私人物品,这或许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离间计。”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小吏报告声,告知古蒙使团已经到达,欲取回遗落的货物。洪城与陆印生立刻走出门去相迎,看到使者焦急而疑惑的眼神,便引导他前往客馆查收失物。待使者查验完毕,洪城客气地安排车马,亲自送走使团后,二人依然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心存疑虑,一致决定尽快奏报给陛下。
洪城坚决不愿让陆印生插手此事,坚持要亲自上奏朝廷揭露真相,而陆印生尽管心中不满,却并未强烈反对。转而,陆印生以大理寺客馆格局不佳为由,承诺明年户部将拨出十万两白银进行修缮,并强调今后接待外宾的重要性。洪城心里明白,陆印生此举意在暗中报复林小风,因此婉拒了他参与奏告的要求,并声称自己公务繁重,实在无法分身处理其他事务。
与此同时,在汉江王府深宅之内,陆印生将这一连串事情详细禀报给了汉江王。汉江王听完之后,认为这其中可能潜藏着诈术,毕竟六万两银子还不足以让林小风冒如此大的风险,猜测可能是乌日格刻意设下的离间陷阱。提及北廊纺织厂与公主的关系时,汉江王透露林小风可能与公主之间存在着不为人知的情感纠葛,甚至皇兄有意向赐婚。陆印生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惊讶万分,同时也得知汉江王在宫中早已布下了眼线。
汉江王表示当前不会直接插手此事,要打压林小风需要更多确凿证据,仅凭这份记录就弹劾他恐怕难以撼动其稳固的地位。面对陆印生询问下一步行动计划的问题,汉江王叮嘱他自行妥善处理,并提醒他密切关注盐务账本核查之事。最后,汉江王决定暂时不介入林小风的事情,而是让陆印生自行权衡判断,若有疑问可咨询老谋深算、深谙官场之道的李老。随着夜幕降临,这场围绕着权力、利益与情感纠葛的较量,如同一部无声的戏剧,在靖江国的官场上悄然上演,每一个角色都在暗自盘算着如何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取得先机。
陆印生听闻李老之名,不禁回忆起那位昔日朝廷重臣、当今权势人物李一豪的父亲,多年未曾登门拜访。告别汉江王之后,他备上厚重的礼物,径直前往李府拜会。行至李府门前,守门人一眼便认出了陆印生的身份,恭恭敬敬地将他迎进府中。在宽敞而静谧的厅堂内等候时,陆印生的思绪如涟漪般荡回十年前,那时李老权柄鼎盛,其子李一豪更是声威赫赫,然而自李一豪遭遇人生变故后,李府如同一颗陨落的星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走向了衰败。
未过多久,李老手持拐杖,步履蹒跚地从内室走出,虽然须发皆白,身形伛偻,但那双犀利的眼睛和精明干练的气质依旧不减当年。陆印生见状欲起身相扶,却被李老微笑着婉拒,只见他独自坐定于太师椅上。寒暄过后,陆印生关心起李老近期的生活状况,李老却只是淡淡叹道年岁已高,身体大不如前。随后,陆印生迅速切入主题,向李老提起有关林小风收受古蒙使团六万两白银,并意图私售铁矿之事。李老听闻此事,面色并未有太大波动,反而冷静地询问证据何在。
陆印生如实禀告,这些记载被发现于古蒙使团遗失的物资之中,且大理寺卿洪城亲目所睹。然而,李老对此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与警惕,认为这可能是他人设计的一场离间计。陆印生试图借由提及李一豪的不幸遭遇,唤起李老内心深处对林小风的复仇情绪。然而,尽管李老心中悲愤交织,他依然理智地分析现状,明确表示自己已经退隐江湖,不愿再卷入任何是非漩涡。
陆印生原本寄希望于借助李老的力量来扳倒林小风,没想到李老如此深思熟虑,坚决划清界限,理由是家族需要保持稳定,不能轻易涉足复杂的政治斗争。李老进一步剖析林小风背后错综复杂的背景,指出区区六万两银子难以撼动一个像林小风这样深谋远虑的人。他还提醒陆印生注意,林小风擅长利用太子的名义经营北廊报社,以此拉拢人心、招揽人才,甚至已有八人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其中不乏解元出自报社,而报社毫不掩饰其培养未来官僚的决心和野心。李老言语之间暗示林小风心机颇深,若不及早阻止,他很可能操控太子,进而成为朝廷背后的真正掌舵者。
陆印生听完这一番鞭辟入里的剖析,内心惊骇不已,深深体会到林小风手段之阴险毒辣,忧虑未来的朝廷恐怕会被林小风一手遮天。面对这样的困境,陆印生一时哑口无言,只能默默陷入沉思,重新审视如何才能有效地对抗这个步步为营、智谋深远的对手。此刻,厅堂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一般,只剩下两人彼此无声的较量与思考,在时光的流转中酝酿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巨大风暴。
李老略作停顿,那双深邃的眼眸紧盯着陆印生的表情,继续陈述:“至于北廊纺织厂的风波,林小风因对佛家不满,竟煽动百姓捣毁白马庙,一夜之间将庙宇变为一片废墟,听说那位方丈因此事愤然隐居山林,可见他心胸狭隘,睚眦必报。虽然你与他并无直接恩怨,但从他的性格来看,一旦权柄在握,恐怕也不会轻易放过任何对他有微词的人。”
陆印生听闻此言,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试图用这个动作掩饰内心的紧张与忧虑。他深知林小风平日里虽表现得温文尔雅,实则内心深处怀揣着强烈的报复之心。沉吟片刻后,陆印生回应李老:“您所言极是,此人若不加以遏制,定会成为朝廷的一大隐患。”李老对此深表赞同,并直言唯有他们两人联手才有可能扳倒林小风。
陆印生见状起身欲告辞,然而李老急切地唤住他,强调户部尚书必须与自己共同对付林小风。面对李老的恳求,陆印生面带微笑,却未立即答应,坚持要离开。李老挽留无果,只能无奈地长叹一声,质问陆印生身为尚书,能否容忍被一个年轻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陆印生见李老如此坚定,终究还是重新坐下,耐心聆听这位老谋深算之人的教诲。李老坦诚地说:“只要林小风一日不除,我这把老骨头就难以安宁!但为了家人安危,只有我们联手才能确保既能铲除祸患又能保障安全。”接着询问陆印生是否希望看到林小风彻底被逐出朝堂,陆印生点头表示同意。
李老进一步分析当前形势,指出目前手中的证据不足以撼动林小风的地位,必须从古蒙使团行贿一事入手寻找突破口。他推测古蒙使团可能使用银票作为贿赂手段,并通过大理寺译官暗中引路,届时可以利用这一嫌疑直指林小风受贿。即使搜查林府未能找到确凿证据,但由于林小风身负巨富之名,也很难迅速证明自身的清白。
对于陆印生提出的如何坐实罪名的问题,李老冷静地回答,无需亲眼目睹实物证据,只需制造舆论,让人对其动机产生怀疑,再借助洪城的人证,舆论的压力自然会让林小风不得不进行自我辩解。他们需要等待时机,待林小风再次犯错时,方可一举攻破其防线,以防太子的庇护使其得以恢复势力。
关于何时发起行动的问题,李老认为先由陆印生出手更为合适,同时在暗中安排下属频繁上奏,通过侧面敲击的方式逐步攻击林小风的形象,逐渐改变靖江帝对他的看法。待到合适的时机,李老再亲自出面配合行动,一鼓作气将其击溃。
······················
次日清晨,靖江帝正在批阅奏折之时,王景文呈上了当日报纸的头版新闻,报道的是送别古蒙使团的情景。文中提到古蒙使者图勒古日对靖江美食及生活环境的高度赞扬,甚至表达了来世愿为靖江人的愿望,这让靖江帝感到尴尬不已,怒斥林小风等人对外交往过于亲近,失去了国体尊严。随后,靖江帝随手丢弃了手中涉及林小风与古蒙关系过于密切指控的奏折,在他看来这些指控似乎变得不再重要。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指责和猜测,犹如精心编织的一张网,正悄悄地布下针对林小风的伏笔,等待着最后爆发的那个关键时刻。
李德贤手中紧握着报纸,满面困惑地踏入报社,口中低声自语:“林公所言果真不虚,今日这份报纸销量激增,其中那些煽情之辞何以能令众人如痴如醉,甚至引来众多读书人争相阅读?”他前几日还曾对林小风编撰此类新闻嗤之以鼻,却未曾料到如今竟会如此受读者追捧。
林小风则悠然地嚼着苹果,回应道:“百姓喜好此道也!不妨尝试定期刊载这些内容,比如在大理寺门前采访外宾,甚至可以给予他们一些微薄酬劳。”对面的李德贤皱眉坐下,脸上写满了鄙夷:“这岂不是造假吗?这样的新闻实在毫无实质价值。”
林小风摇头否认:“非假也,我靖江生活条件优越于诸多小国,此举无非是替民发声而已。这类新闻并非没有价值,它既能带动销量,又能提振民心、增强国民自信、激发爱国情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