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中文网 www.7qzw.com,崇祯八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残也不少。这次死营立功不小,正是他们的死战和纠缠,才让建奴的骑兵没有发挥威力,得以让勇卫营骑兵已较小的代价换取了建奴较大的伤亡。
崇祯决定将剩余的士卒并入勇卫营,阵亡者每人赐银五十两,火化后送归原籍。伤残者每人赏银三十两,愿意留在京师的便安排到皇庄里,愿意回宣府的则随同阵亡将士的遗骸同归。最终绝大多数伤残士卒选择了回籍,十余名老家已无亲人的选择进了皇庄,崇祯赐给每人十亩田地,只要佃租出去,每年收租子就可以。然后命人在皇庄里修建两所大的院落供他们居住,找了几名妇人负责给他们做饭洗衣,也算是残有所养。
眼看着秋分已至,早晚已经有点凉意。
由于明年有三年一度的春闱,一些家境比较好的举子已经提前赶至京城,备战明年的科举。
其实大部分都是奔着京师里的关系来的,想花钱打通门路,多参加一些聚会,结交更多的朋友,说不定新结交的朋友里就有上榜的,这样的关系将来很可能就能用的上。
崇祯对这帮朝廷未来的中坚力量并无好感。这些读书人中有很多已违背了修齐治平的初心,参加科举纯粹是为了将来当官敛财。
四书五经对于治国理政并无大用,执政者需要的是实干的能力。对于这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来讲,当官之后踞坐大堂才是为官的本分,征收赋税钱粮、修渠打井等琐碎之事自有书吏衙役催办,自己只需与一众士绅吟诗赏月便可。当然了,偶尔也要下乡做个亲民的样子,以示朝廷与民同乐的姿态。只要每年上缴的赋税完成,士绅们节礼丰厚,给上司们孝敬不断,朝堂里再有为自己说话之人,到时三年期满,继续升官发财就可。至于治下百姓是否贫病交迫,那是圣人该考虑的事,一群贱民的死活有那么重要吗?
升官发财崇祯并不反对,可是注重私利的同时,你们能不能让治下百姓的得到实惠和好处呢?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吧?
这些前来应考的举子算得上是读书人中的精英了,只要好好利用,将来执政一方未必不见得不是个人才。现在关键是如何引导他们向实用性的人才转变,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如何开头。
崇祯计划中的监察体制需要用到大量的读书人,明年参加科考的数千名举子中只有几百个幸运儿能中榜,其余的将会回家继续等待三年,这其实也是在浪费人才。在这个文盲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代,读书人确实比普通人的眼界要高出不少,见识也更广博一些,这些优质资源闲置实在可惜。
考虑良久之后,王承恩于夜间造访了温体仁家。
一个消息忽然在赶考的举子中迅速传播开来:因大明连年干旱,致使田亩绝收,饥民遍地,再加上流贼肆虐、建奴狼顾等因素,朝廷既要保靖,又要安民,财政已经十分拮据。有鉴于此,圣上有意取消崇祯十年的科考,顺延至四年以后举行。
这个消息一出,顿时在读书人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是多少读书人翘首以盼的盛事,十年几十年的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这一天。如果侥幸中榜,那直接就是乌鸡变凤凰,身份立马不同。若是取消明年的科举,这些读书人就要再等四年,到那时,现在的靠山还在不在朝堂也是个未知数,自己上榜的可能性就会变小,很多年龄偏大的举子更是再经不起四年的等待。局势动荡天下皆知,但此时更不该停了会试,局势危殆之时正是我辈大显身手之际我若中榜,当尽自己才智扫寇安民,以慰平生之志!
外地来京的举子以及京城本地明年应试者,皆是愤愤不平。很多人言辞激烈,直言定是朝中奸臣蛊惑,圣上在被蒙蔽的状况下才贸然做出如此之举。朝廷如此行为,定会民心大失,大明将有不测之危。许多举子家中与朝官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也借着拜访的机会,大肆指责朝廷的这一违背民心之举,极力撺掇这些叔叔伯伯表舅二姨夫们上本反对朝廷的决策。
在群情汹汹的舆论压力下,内阁诸臣、左右都御史、大小九卿递本请见皇帝,商量如何平息这场风波。
乾清宫的大殿里,崇祯接见了群臣。
首辅温体仁率先出列,施礼后奏道:"坊间传闻,陛下有意终止明年会试。乍闻之下,老臣深感诧异,此传言真假与否,还请陛下赐教!"(未完待续)
残也不少。这次死营立功不小,正是他们的死战和纠缠,才让建奴的骑兵没有发挥威力,得以让勇卫营骑兵已较小的代价换取了建奴较大的伤亡。
崇祯决定将剩余的士卒并入勇卫营,阵亡者每人赐银五十两,火化后送归原籍。伤残者每人赏银三十两,愿意留在京师的便安排到皇庄里,愿意回宣府的则随同阵亡将士的遗骸同归。最终绝大多数伤残士卒选择了回籍,十余名老家已无亲人的选择进了皇庄,崇祯赐给每人十亩田地,只要佃租出去,每年收租子就可以。然后命人在皇庄里修建两所大的院落供他们居住,找了几名妇人负责给他们做饭洗衣,也算是残有所养。
眼看着秋分已至,早晚已经有点凉意。
由于明年有三年一度的春闱,一些家境比较好的举子已经提前赶至京城,备战明年的科举。
其实大部分都是奔着京师里的关系来的,想花钱打通门路,多参加一些聚会,结交更多的朋友,说不定新结交的朋友里就有上榜的,这样的关系将来很可能就能用的上。
崇祯对这帮朝廷未来的中坚力量并无好感。这些读书人中有很多已违背了修齐治平的初心,参加科举纯粹是为了将来当官敛财。
四书五经对于治国理政并无大用,执政者需要的是实干的能力。对于这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来讲,当官之后踞坐大堂才是为官的本分,征收赋税钱粮、修渠打井等琐碎之事自有书吏衙役催办,自己只需与一众士绅吟诗赏月便可。当然了,偶尔也要下乡做个亲民的样子,以示朝廷与民同乐的姿态。只要每年上缴的赋税完成,士绅们节礼丰厚,给上司们孝敬不断,朝堂里再有为自己说话之人,到时三年期满,继续升官发财就可。至于治下百姓是否贫病交迫,那是圣人该考虑的事,一群贱民的死活有那么重要吗?
升官发财崇祯并不反对,可是注重私利的同时,你们能不能让治下百姓的得到实惠和好处呢?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吧?
这些前来应考的举子算得上是读书人中的精英了,只要好好利用,将来执政一方未必不见得不是个人才。现在关键是如何引导他们向实用性的人才转变,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如何开头。
崇祯计划中的监察体制需要用到大量的读书人,明年参加科考的数千名举子中只有几百个幸运儿能中榜,其余的将会回家继续等待三年,这其实也是在浪费人才。在这个文盲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代,读书人确实比普通人的眼界要高出不少,见识也更广博一些,这些优质资源闲置实在可惜。
考虑良久之后,王承恩于夜间造访了温体仁家。
一个消息忽然在赶考的举子中迅速传播开来:因大明连年干旱,致使田亩绝收,饥民遍地,再加上流贼肆虐、建奴狼顾等因素,朝廷既要保靖,又要安民,财政已经十分拮据。有鉴于此,圣上有意取消崇祯十年的科考,顺延至四年以后举行。
这个消息一出,顿时在读书人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是多少读书人翘首以盼的盛事,十年几十年的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这一天。如果侥幸中榜,那直接就是乌鸡变凤凰,身份立马不同。若是取消明年的科举,这些读书人就要再等四年,到那时,现在的靠山还在不在朝堂也是个未知数,自己上榜的可能性就会变小,很多年龄偏大的举子更是再经不起四年的等待。局势动荡天下皆知,但此时更不该停了会试,局势危殆之时正是我辈大显身手之际我若中榜,当尽自己才智扫寇安民,以慰平生之志!
外地来京的举子以及京城本地明年应试者,皆是愤愤不平。很多人言辞激烈,直言定是朝中奸臣蛊惑,圣上在被蒙蔽的状况下才贸然做出如此之举。朝廷如此行为,定会民心大失,大明将有不测之危。许多举子家中与朝官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也借着拜访的机会,大肆指责朝廷的这一违背民心之举,极力撺掇这些叔叔伯伯表舅二姨夫们上本反对朝廷的决策。
在群情汹汹的舆论压力下,内阁诸臣、左右都御史、大小九卿递本请见皇帝,商量如何平息这场风波。
乾清宫的大殿里,崇祯接见了群臣。
首辅温体仁率先出列,施礼后奏道:"坊间传闻,陛下有意终止明年会试。乍闻之下,老臣深感诧异,此传言真假与否,还请陛下赐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