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中文网 www.7qzw.com,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凛然正气丞相——魏元忠
宰相与常人一样,也有见利忘义之人,也有贪生怕死之辈,这种人留在历史上的是耻辱。相反,有的宰相则是名利之前不动摇,生死之交不变色,这种人留给后人的是景仰。在唐朝高宗和武则天时为朝官,唐中宗时为宰相的魏元忠就是一位为后人所称誉的具有凛然正气的良相。
魏元忠出身于太学士,唐朝与吐蕃间发生战争时,他向唐高宗上书言用兵之事。唐高宗阅后很是赞赏,认为魏元忠是个人才,于是授魏元忠为秘书省正宗,入值中书省。
魏元忠为官,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身正气,凛然无惧。魏元忠不畏权贵,对于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举动敢于进行毫不客气、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不计个人得失,对于皇帝的过失也敢于当面批评。因此,那些奸臣权贵对魏元忠极为仇视,他也因此而在仕途上几起几落并险些送命。但是,魏元忠不管遭受到多少打击,他的一身正气未曾衰减,凛然之风未曾稍改。魏元忠一生如一的正气凛然是中国官僚史上所少见的。
唐高宗时,魏元忠刚为朝官不久,就曾对选他入朝的唐高宗提出当面的批评。一次,高宗在听完群臣对他的颂词后随口问了一句:“我还有什么不对吗?”高宗问这话的目的是想听到否定的回答,以此来证明他的英明。然而,魏元忠明知高宗想听好话却并不顺着他,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对高宗提出了批评。魏元忠说:“陛下是有过失的。王义方是一世英雄豪杰,却死于民间,大家认为陛下不能用贤人。”高宗回答说:“我正准备用他时,他已经死了,所以没有顾得上。”魏元忠又说:“刘藏器的才能和品行说明他是位很有才华的人,今年他都70岁了却还是位尚书郎这样的小官,陛下为何惋惜没有用王义方而不起用刘藏器呢?”这席话说得唐高宗的脸阵阵发红。魏元忠这席话批评色彩很强,不仅指出了唐高宗不善用人才,而且颇有批评唐高宗言行不一的含义。任何人听了这种话都会不高兴。何况是皇帝呢?然而,魏元忠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是他认为是不对的,他就会直接提出批评或与之斗争,而不去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顾及谁的脸面。
魏元忠的大义凛然在武则天时期他被酷吏陷害的事情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那时魏元忠由于在朝中多次与酷吏的暴虐无道进行斗争。因而,酷吏视魏元忠为眼中钉,必欲除之。酷吏周兴采用惯用的手法给魏元忠罗织了几大罪名将魏元忠判了死刑,后来由于武则天的干涉被减为流放。一年后,魏元忠又被武由天召回朝廷任御史中丞。回朝后的魏元忠没有因为上次几乎被酷吏置于死地而放弃对酷吏的斗争。结果不久又遭另一酷吏来俊臣的诬陷而被判了死刑。在押赴刑场处死那天,在魏元忠之前已经先后处死了李唐宗室成员三十多人,尸相枕籍、血流成河。魏元忠毫无惧色,镇定自如。刀手正要对魏元忠等行刑时,朝中派人付令免死。当时传令者还未到,但免死声已经先由朝中传出,很快就传到了刑场。那些在生死的关头又活过来的人们一阵狂喜,抱在一起大声欢呼、唯独魏元忠仍一动不动。旁边的人叫魏元忠起来回去。魏元忠却说:“不知免死是否是真的。”仍然坐着不动。“俄敕凤阁舍人王隐客驰骑免死,传声及于市,诸囚欢叫,元忠独坚坐,左右命起,元忠曰:‘未知实否。’既而隐客至,宣诏已,乃徐谢,亦不改容。”似乎这一切对魏元忠来说都是无所谓的。魏元忠为什么未象别人那样高呼万岁呢?因为,魏元忠在与酷吏及其它奸臣做斗争时,早就知道随时可能遭到这些人的陷害而牺牲生命,而他却并未停止过这种斗争。这说明魏元忠是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舍身以取义”,这是许多正直之士的崇高理念。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死得光荣,死得其所。反之,听凭那些乱臣贼子危害国家和人民,那是为具正义感的朝臣所不耻的行为。正由于此,魏元忠才能视生死如一,他才能做到对死亡不感到畏惧,对生还不感到庆幸。这种正气凛然、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令后人敬仰。
这次事件发生后不久,魏元忠又被酷吏侯思止陷害被流放岭南。直至酷吏一个个被武则天收拾后,由于魏元忠得到朝中正直人士的一致赞扬,武则天又让魏元忠回到朝中。在一次宴会上,武则天问魏元忠说:“你以前多次下放或贬除,这是为什么呢?”魏元忠回答说:“我就犹如一头鹿,那些罗织罪名陷害我的人犹如猎狗,猎狗要用鹿肉来换取主人的赏赐,那些攻击我的人要想用诬陷我来邀赏,我又如何能躲得过呢?”
不久,魏元忠“拜中书令,封齐国公。神龙二年,为尚书右仆射,知兵部尚书,当朝用事,群臣莫敢望。”武则天后期,她的面首张宗昌、张易之深受她的宠幸,权倾朝野,气焰嚣张,朝臣大都敢怒不敢言。因为“二张”自恃有武则天这个后台,对反对他们兄弟的人大肆打击。魏元忠则不惧强权,不怕“二张”,公开地与他们进行斗争。魏元忠毫不掩饰对“二张”的鄙视,公开地称“二张”是“小人在君侧”。魏元忠公开的说:“臣承先帝之顾,且受陛下厚恩,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因此,张氏兄弟对魏元忠极为仇视。在“二张”的竭力挑唆下,武则天再次罢了魏元忠的官。
唐中宗复位后,由于素闻魏元忠的正直品行,迅即任命魏元忠为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宰相,随后又进侍中为宰相,后又升为中书令,封齐国公。这时的魏元忠,身为宰相,位居高职,但他的正气并未衰退,仍然与强权进行着斗争。当时,深得中宗宠爱的安乐公主野心勃勃,想效法奶奶武则天当女皇,故多次向中宗提出要中宗封她为皇太女。在一次安乐公主和魏元忠都在场时,唐中宗就此事征求魏元忠的意见。魏元忠认为这样做于国不利,故当即就表示反对,说:“公主而为皇太女,驸马都尉当何名?”安乐公主见魏元忠反对她当皇太女,非常愤怒,对魏元忠说:“我婆婆武则天可以做女皇,我为什么不可以做皇太女。”而不管安乐公主怎样的气势汹汹,魏元忠毫不畏惧,决不妥协,坚决反对。安乐公主气极败坏,却对正气一身的魏元忠无可奈何。
再后来,武则天侄子武三思与中宗的皇后韦后勾结,专擅朝政。中宗的太子李重俊是中宗后宫的宫女所生,韦后与武三思要想废掉李重俊。太子于是起兵攻入武三思府宅杀死了武三思。此事发生时,魏元忠的儿子在永安门刚好遇到太子率兵而至,于是参加了太子的起兵并战死了。事发后,韦后追查太子党。魏元忠此时不是设法脱离与此事的干系,反而公然地赞扬儿子的行为。魏元忠说:“既诛贼谢天下,虽死鼎镬所甘心,惟皇太子没,为恨耳。”
魏元忠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凛然正气的宰相贤臣,他始终如一,嫉恶如仇,不畏佞臣,不惧权奸。其凛然正气如泰山,谁也动摇不了,谁也奈何无得。
二、执法不阿的张释之
俗语说:“官断十条路。”作谋臣的人,在处理公事时也应该这样。握着三寸之笔,心中思虑揣度着官事,其结果是所得和所失各占一半。他能够辨别得清楚的事,只不过是在于公与私的区别而已。心术正而无所偏私,即使出了差错,也是无心之过,到最后还是会被百姓子民的舆论所宽容;心术不正,包藏祸心,按照道理办事也会产生诉讼和纠纷,还要受到天地良心的谴责。所以,作为一个谋臣,要正直无私。
张释之是西汉文帝时南阳堵阳县(今河南方城东)人,官任廷尉,掌管朝廷司法。有一次,张释... -->>
一、凛然正气丞相——魏元忠
宰相与常人一样,也有见利忘义之人,也有贪生怕死之辈,这种人留在历史上的是耻辱。相反,有的宰相则是名利之前不动摇,生死之交不变色,这种人留给后人的是景仰。在唐朝高宗和武则天时为朝官,唐中宗时为宰相的魏元忠就是一位为后人所称誉的具有凛然正气的良相。
魏元忠出身于太学士,唐朝与吐蕃间发生战争时,他向唐高宗上书言用兵之事。唐高宗阅后很是赞赏,认为魏元忠是个人才,于是授魏元忠为秘书省正宗,入值中书省。
魏元忠为官,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身正气,凛然无惧。魏元忠不畏权贵,对于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举动敢于进行毫不客气、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不计个人得失,对于皇帝的过失也敢于当面批评。因此,那些奸臣权贵对魏元忠极为仇视,他也因此而在仕途上几起几落并险些送命。但是,魏元忠不管遭受到多少打击,他的一身正气未曾衰减,凛然之风未曾稍改。魏元忠一生如一的正气凛然是中国官僚史上所少见的。
唐高宗时,魏元忠刚为朝官不久,就曾对选他入朝的唐高宗提出当面的批评。一次,高宗在听完群臣对他的颂词后随口问了一句:“我还有什么不对吗?”高宗问这话的目的是想听到否定的回答,以此来证明他的英明。然而,魏元忠明知高宗想听好话却并不顺着他,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对高宗提出了批评。魏元忠说:“陛下是有过失的。王义方是一世英雄豪杰,却死于民间,大家认为陛下不能用贤人。”高宗回答说:“我正准备用他时,他已经死了,所以没有顾得上。”魏元忠又说:“刘藏器的才能和品行说明他是位很有才华的人,今年他都70岁了却还是位尚书郎这样的小官,陛下为何惋惜没有用王义方而不起用刘藏器呢?”这席话说得唐高宗的脸阵阵发红。魏元忠这席话批评色彩很强,不仅指出了唐高宗不善用人才,而且颇有批评唐高宗言行不一的含义。任何人听了这种话都会不高兴。何况是皇帝呢?然而,魏元忠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是他认为是不对的,他就会直接提出批评或与之斗争,而不去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顾及谁的脸面。
魏元忠的大义凛然在武则天时期他被酷吏陷害的事情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那时魏元忠由于在朝中多次与酷吏的暴虐无道进行斗争。因而,酷吏视魏元忠为眼中钉,必欲除之。酷吏周兴采用惯用的手法给魏元忠罗织了几大罪名将魏元忠判了死刑,后来由于武则天的干涉被减为流放。一年后,魏元忠又被武由天召回朝廷任御史中丞。回朝后的魏元忠没有因为上次几乎被酷吏置于死地而放弃对酷吏的斗争。结果不久又遭另一酷吏来俊臣的诬陷而被判了死刑。在押赴刑场处死那天,在魏元忠之前已经先后处死了李唐宗室成员三十多人,尸相枕籍、血流成河。魏元忠毫无惧色,镇定自如。刀手正要对魏元忠等行刑时,朝中派人付令免死。当时传令者还未到,但免死声已经先由朝中传出,很快就传到了刑场。那些在生死的关头又活过来的人们一阵狂喜,抱在一起大声欢呼、唯独魏元忠仍一动不动。旁边的人叫魏元忠起来回去。魏元忠却说:“不知免死是否是真的。”仍然坐着不动。“俄敕凤阁舍人王隐客驰骑免死,传声及于市,诸囚欢叫,元忠独坚坐,左右命起,元忠曰:‘未知实否。’既而隐客至,宣诏已,乃徐谢,亦不改容。”似乎这一切对魏元忠来说都是无所谓的。魏元忠为什么未象别人那样高呼万岁呢?因为,魏元忠在与酷吏及其它奸臣做斗争时,早就知道随时可能遭到这些人的陷害而牺牲生命,而他却并未停止过这种斗争。这说明魏元忠是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舍身以取义”,这是许多正直之士的崇高理念。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死得光荣,死得其所。反之,听凭那些乱臣贼子危害国家和人民,那是为具正义感的朝臣所不耻的行为。正由于此,魏元忠才能视生死如一,他才能做到对死亡不感到畏惧,对生还不感到庆幸。这种正气凛然、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令后人敬仰。
这次事件发生后不久,魏元忠又被酷吏侯思止陷害被流放岭南。直至酷吏一个个被武则天收拾后,由于魏元忠得到朝中正直人士的一致赞扬,武则天又让魏元忠回到朝中。在一次宴会上,武则天问魏元忠说:“你以前多次下放或贬除,这是为什么呢?”魏元忠回答说:“我就犹如一头鹿,那些罗织罪名陷害我的人犹如猎狗,猎狗要用鹿肉来换取主人的赏赐,那些攻击我的人要想用诬陷我来邀赏,我又如何能躲得过呢?”
不久,魏元忠“拜中书令,封齐国公。神龙二年,为尚书右仆射,知兵部尚书,当朝用事,群臣莫敢望。”武则天后期,她的面首张宗昌、张易之深受她的宠幸,权倾朝野,气焰嚣张,朝臣大都敢怒不敢言。因为“二张”自恃有武则天这个后台,对反对他们兄弟的人大肆打击。魏元忠则不惧强权,不怕“二张”,公开地与他们进行斗争。魏元忠毫不掩饰对“二张”的鄙视,公开地称“二张”是“小人在君侧”。魏元忠公开的说:“臣承先帝之顾,且受陛下厚恩,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因此,张氏兄弟对魏元忠极为仇视。在“二张”的竭力挑唆下,武则天再次罢了魏元忠的官。
唐中宗复位后,由于素闻魏元忠的正直品行,迅即任命魏元忠为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宰相,随后又进侍中为宰相,后又升为中书令,封齐国公。这时的魏元忠,身为宰相,位居高职,但他的正气并未衰退,仍然与强权进行着斗争。当时,深得中宗宠爱的安乐公主野心勃勃,想效法奶奶武则天当女皇,故多次向中宗提出要中宗封她为皇太女。在一次安乐公主和魏元忠都在场时,唐中宗就此事征求魏元忠的意见。魏元忠认为这样做于国不利,故当即就表示反对,说:“公主而为皇太女,驸马都尉当何名?”安乐公主见魏元忠反对她当皇太女,非常愤怒,对魏元忠说:“我婆婆武则天可以做女皇,我为什么不可以做皇太女。”而不管安乐公主怎样的气势汹汹,魏元忠毫不畏惧,决不妥协,坚决反对。安乐公主气极败坏,却对正气一身的魏元忠无可奈何。
再后来,武则天侄子武三思与中宗的皇后韦后勾结,专擅朝政。中宗的太子李重俊是中宗后宫的宫女所生,韦后与武三思要想废掉李重俊。太子于是起兵攻入武三思府宅杀死了武三思。此事发生时,魏元忠的儿子在永安门刚好遇到太子率兵而至,于是参加了太子的起兵并战死了。事发后,韦后追查太子党。魏元忠此时不是设法脱离与此事的干系,反而公然地赞扬儿子的行为。魏元忠说:“既诛贼谢天下,虽死鼎镬所甘心,惟皇太子没,为恨耳。”
魏元忠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凛然正气的宰相贤臣,他始终如一,嫉恶如仇,不畏佞臣,不惧权奸。其凛然正气如泰山,谁也动摇不了,谁也奈何无得。
二、执法不阿的张释之
俗语说:“官断十条路。”作谋臣的人,在处理公事时也应该这样。握着三寸之笔,心中思虑揣度着官事,其结果是所得和所失各占一半。他能够辨别得清楚的事,只不过是在于公与私的区别而已。心术正而无所偏私,即使出了差错,也是无心之过,到最后还是会被百姓子民的舆论所宽容;心术不正,包藏祸心,按照道理办事也会产生诉讼和纠纷,还要受到天地良心的谴责。所以,作为一个谋臣,要正直无私。
张释之是西汉文帝时南阳堵阳县(今河南方城东)人,官任廷尉,掌管朝廷司法。有一次,张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