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中文网 www.7qzw.com,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西晋末年,北方大乱,皇室司马睿渡江南下,在建康登上皇帝宝座。然而,司马睿是个既无威望,又没有实力的孤家寡人,他的轿子是大门阀士族王导率领众人抬起来的,然而王导从不把他当做傀儡看待,也将他看做神明一般。王导的堂兄王敦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反叛,王导身为王敦亲族,处在嫌疑之地,他率领一家大小,连日守候宫门,从早到晚,听候处理。司马睿死后,他拥戴新君司马绍即位,王敦再次兴兵,直指建康。王导统兵抵抗,并向王敦宣称:“导门户小大受国厚恩,兄弟显宠,可谓隆矣。导虽不武,情在宁国。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矣!”在这里,王导不顾家族情面,骂王敦是无赖。王导连相三世晋君,都谦恭处世,不敢丝毫干名犯分。
如果国君是个无能之辈,作宰相不难,难在国君刚强有为,如果再心胸狭隘,弄不好就要人头落地了。例如,唐太宗18岁当统帅,29岁做皇帝,平生南征北战,功绩显赫,有时又刚愎自用,在他手下做宰相照理是难乎其难了。然而,房玄龄作了二十多年宰相,君臣少有芥蒂,两人安度一生,理由甚多,其中一条便是房玄龄处处谦恭从事。每当皇帝有所斥责,房玄龄便匍匐在地,诚惶诚恐,死罪!死罪!每当皇帝谴责其他官员时,房玄龄同样颜色无主,形若无地自容。即令理亏在对方,房玄龄也不辩解,不怨恨。乍看起来,这位宰相十足一个脓包,只会叩头。其实不然,这个行为既包含封建时代的伦理纲常,又包含着协调君臣关系的法术。叩头,向国君表示,他是一个忠顺不二的臣属;向同僚们表示,作为宰相,他兜揽了一切过失。如此,国君焉能不放心,僚属焉能不折服。
谦恭的反面是傲慢与篡夺。曹操晚年曾经宣称:“如果没有我,天下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是真话,一点不假。天下是我曹操打的,皇帝却是你刘协做的,这本来就不合理嘛!对曹操来说,时至今日,已无必要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刘协也已成无用的赘瘤。但是,曹操畏于礼教,畏于众议,终生未敢取而代之,只能筹画做“周文王”。现在看来,够本分客气的了。但是,千百年来,曹操却成为权奸的象征,戴一个凶残奸诈的脸谱,原因有二。一是他压根儿蔑视那个作为天下共主的皇帝。曹操强行杀戮怀孕的董贵人,捕杀哀哀号泣的伏皇后,这一行为是骇人听闻、十恶不赦的大逆不道行为。更重要的是曹操开创了一个先例,那就是假借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建立功业,然后加殊礼、封王侯、迫禅让,取而代之。曾几何时,曹操的臣子司马懿,照此办理,取代曹氏王朝。以后直至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其间多数王朝的更替也都按照这一程序表演了一番,而那些准备表演,或虽已表演而最终未能成功的当然更为数不少。这个夺权方式,历代帝王都为之谈虎变色,他们无不努力避免这类人物的出现。一出现这类人物,皇帝或严刑镇压,或胆战心惊,预知大难临头,而臣僚则惶惶不安。基于这种恐惧心理,有些人虽才华出众,却不宜作宰相的人选。
三、统御百官的涵养
宰相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君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个人和“万人”的关系,即团结群僚,管理好偌大的国家政务。
对于群僚,宰相也是全局性的人物,要识大体,顾大局,不斤斤于个人的权力名位,不为个人的富贵荣辱细打算盘。对同僚雍容大度,不忌才,不害能,敢于举荐人才,不怕别人超越自己,不怕别人夺去皇帝对自己的宠爱,勇于支持别人建立功业,勇于让他人享受荣华富贵。例如汉朝初年的萧何,奇谋异策他没有,却听任张良、陈平等人充分发挥其超人的智慧;攻城掠地他不能,却拼着老命推荐韩信。萧何自己干的是输军粮、补兵源的琐事,默默无闻地做二传手。萧何平生与大将曹参不和,然而病危之时,汉惠帝在病榻前问他,死后谁可代为宰相,他说:“知臣莫如主。”惠帝说:“曹参如何?”他立即顿首称赞:“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不计个人恩怨推举继承人,表现出高尚品德。
唐朝初年,房玄龄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密谋智士,魏徵是原太子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门之变”前,双方是你死我活的仇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不计前嫌,重用魏徵,对他的意见几乎是言听计从,使他出尽了风头。而房玄龄与魏徵也一直配合默契,二十年中从无龃龉。李靖、李勣战功显赫,消灭敌国,无往而不胜,这又和房玄龄的默默支持密切相关... -->>
西晋末年,北方大乱,皇室司马睿渡江南下,在建康登上皇帝宝座。然而,司马睿是个既无威望,又没有实力的孤家寡人,他的轿子是大门阀士族王导率领众人抬起来的,然而王导从不把他当做傀儡看待,也将他看做神明一般。王导的堂兄王敦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反叛,王导身为王敦亲族,处在嫌疑之地,他率领一家大小,连日守候宫门,从早到晚,听候处理。司马睿死后,他拥戴新君司马绍即位,王敦再次兴兵,直指建康。王导统兵抵抗,并向王敦宣称:“导门户小大受国厚恩,兄弟显宠,可谓隆矣。导虽不武,情在宁国。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矣!”在这里,王导不顾家族情面,骂王敦是无赖。王导连相三世晋君,都谦恭处世,不敢丝毫干名犯分。
如果国君是个无能之辈,作宰相不难,难在国君刚强有为,如果再心胸狭隘,弄不好就要人头落地了。例如,唐太宗18岁当统帅,29岁做皇帝,平生南征北战,功绩显赫,有时又刚愎自用,在他手下做宰相照理是难乎其难了。然而,房玄龄作了二十多年宰相,君臣少有芥蒂,两人安度一生,理由甚多,其中一条便是房玄龄处处谦恭从事。每当皇帝有所斥责,房玄龄便匍匐在地,诚惶诚恐,死罪!死罪!每当皇帝谴责其他官员时,房玄龄同样颜色无主,形若无地自容。即令理亏在对方,房玄龄也不辩解,不怨恨。乍看起来,这位宰相十足一个脓包,只会叩头。其实不然,这个行为既包含封建时代的伦理纲常,又包含着协调君臣关系的法术。叩头,向国君表示,他是一个忠顺不二的臣属;向同僚们表示,作为宰相,他兜揽了一切过失。如此,国君焉能不放心,僚属焉能不折服。
谦恭的反面是傲慢与篡夺。曹操晚年曾经宣称:“如果没有我,天下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是真话,一点不假。天下是我曹操打的,皇帝却是你刘协做的,这本来就不合理嘛!对曹操来说,时至今日,已无必要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刘协也已成无用的赘瘤。但是,曹操畏于礼教,畏于众议,终生未敢取而代之,只能筹画做“周文王”。现在看来,够本分客气的了。但是,千百年来,曹操却成为权奸的象征,戴一个凶残奸诈的脸谱,原因有二。一是他压根儿蔑视那个作为天下共主的皇帝。曹操强行杀戮怀孕的董贵人,捕杀哀哀号泣的伏皇后,这一行为是骇人听闻、十恶不赦的大逆不道行为。更重要的是曹操开创了一个先例,那就是假借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建立功业,然后加殊礼、封王侯、迫禅让,取而代之。曾几何时,曹操的臣子司马懿,照此办理,取代曹氏王朝。以后直至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其间多数王朝的更替也都按照这一程序表演了一番,而那些准备表演,或虽已表演而最终未能成功的当然更为数不少。这个夺权方式,历代帝王都为之谈虎变色,他们无不努力避免这类人物的出现。一出现这类人物,皇帝或严刑镇压,或胆战心惊,预知大难临头,而臣僚则惶惶不安。基于这种恐惧心理,有些人虽才华出众,却不宜作宰相的人选。
三、统御百官的涵养
宰相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君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个人和“万人”的关系,即团结群僚,管理好偌大的国家政务。
对于群僚,宰相也是全局性的人物,要识大体,顾大局,不斤斤于个人的权力名位,不为个人的富贵荣辱细打算盘。对同僚雍容大度,不忌才,不害能,敢于举荐人才,不怕别人超越自己,不怕别人夺去皇帝对自己的宠爱,勇于支持别人建立功业,勇于让他人享受荣华富贵。例如汉朝初年的萧何,奇谋异策他没有,却听任张良、陈平等人充分发挥其超人的智慧;攻城掠地他不能,却拼着老命推荐韩信。萧何自己干的是输军粮、补兵源的琐事,默默无闻地做二传手。萧何平生与大将曹参不和,然而病危之时,汉惠帝在病榻前问他,死后谁可代为宰相,他说:“知臣莫如主。”惠帝说:“曹参如何?”他立即顿首称赞:“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不计个人恩怨推举继承人,表现出高尚品德。
唐朝初年,房玄龄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密谋智士,魏徵是原太子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门之变”前,双方是你死我活的仇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不计前嫌,重用魏徵,对他的意见几乎是言听计从,使他出尽了风头。而房玄龄与魏徵也一直配合默契,二十年中从无龃龉。李靖、李勣战功显赫,消灭敌国,无往而不胜,这又和房玄龄的默默支持密切相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