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中文网 www.7qzw.com,浴血大鹏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扞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在他完成平定三藩后,下一步,他终于将视线投向了宝岛台湾。
当时,朝中分主战和主和两派。一部分反对动用军队征台,以为刚刚平息吴三桂之乱,天下初定,不宜再开兵端;在福建的一些封疆大吏尤其反对武力统一台湾,以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尤力.他断然说:“台湾断不可取!”还有一些认为“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有些甚至怀疑施琅的忠诚,断定他征台湾,“必叛”无疑。以内阁大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为主战代表,力主趁机攻取台湾.永绝后患。他们力保施琅可当大任,因为他与郑氏有世仇,其心可保;熟悉海上情况,又有谋略,威震海上。康熙帝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终于决定下达了进军台湾的命令,正式任命和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委以全权,统率大军取台湾。
此时的台湾,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已经去世。台湾内部发生政变,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位,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康熙时领军收复台湾。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诛杀了施琅父亲与弟弟。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泉州城内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在同安东郊有绩光铜柱坊,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施琅是福建泉州晋江龙湖镇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祖先叫施柄,是南宋高宗时期评事官,于1163年(隆兴元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县施大庄(今郭陆滩镇青峰村)南渡入闽,成为了浔海施氏的始祖。施琅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时家境较为宽裕,到了父亲施大宣的时候开始衰落,但施大宣尚义持正,乐善好施,所以在乡里名声很好。施琅生得脸面大额头宽,施大宣以为这是贵人相,所以对施琅严加管教,希望施琅日后成为公侯将相。
少年时代的施琅学书不成,所以放弃去学剑。跟从他的老师学习兵法,各种兵法没有不精通的,并且智勇双全。促使施琅充满自信心。综观施琅一生行事,无不透露出自信的性格。施琅十七岁便从军,为明将总兵郑芝龙的部将。每到作战的时候肯定是身先士卒,屡立战功。
后来在郑成功部下任左先锋职,追随郑成功进行抗清斗争。郑成功待他非常好,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对他礼遇非常,军事相关的事务以及机密大事都要和他商量。
1646年(顺治三年),清军统帅博洛利用郑芝龙的声望招降其旧部,“奉郑之命降清的有武毅伯施福、海澄伯郑芝豹和部下总兵十员,兵将十一万三千名”。李成栋奉调由闽浙入粤时,施福率施琅梁立等及五千兵马随征,在扑灭顺德县“海寇”和镇压东莞、增城地区的张家玉抗清义师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碑传记》载:“既而承当要事,从海道出粤东,战胜攻克,人以岳家军目之”。由于李成栋对南方兵将存在歧视心理,在奏疏中说从福建带来的施琅等官兵“脆弱不堪,无资战守”,甚至伺机剪灭和解散。施福、施琅、黄廷等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忍气吞声,大有怀才不遇,有功不赏之感。
1648年(顺治五年),闽系将领跟从李成栋反清复明。施琅在遣回福建途中遭李成栋部将郝尚久的暗算,“公侦知其事,急拔众走饶平(今广东省潮州市东),踞守阅月突围出,且战且行,从弟肇琏、肇序皆随殁军中”,勉强拖到粤闽交界的黄冈镇才得以脱身,投郑成功部下。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善战的得力骁将。
1651年(顺治八年),施琅随郑成功下广东南澳勤王,后因施琅与郑成功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琅兵权,令施琅以闲暇人员返回厦门,时遇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守厦门的郑军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当时施琅亲率身边六十余人主动抵抗清军,勇不可挡,杀死清军主将马得功之弟,马得功差点被活捉,清军的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在南澳的郑成功见军心动摇,觉得继续南下已不可能,只好回师厦门。
1651年(顺治八年),施琅在清军登上厦门岛形势极为严峻的时候,曾经率领部卒数十人奋力作战;郑成功回到厦门论功行赏,奖给白银二百两。表面上是赏罚分明,可是,郑成功对施琅的傲慢跋扈却怀有戒心。尽管郑成功肯定了他在厦门迎战清军的功绩,却不肯归还他的兵权。施琅在广东时曾经委婉地提请郑成功注意主力西进后,后方兵力单薄的危险,郑成功听不得不同意见,解除了他的兵权。在施琅看来,自己在总的用兵策略上提的建议已经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遣回厦门以后,又不顾个人安危,奋勇同清兵作战,满心以为郑成功班师归来将恢复自己的左先锋职务。不料,郑成功回到厦门以后,并不让他官复原职。施琅大为不满,向成功报告自己心灰意懒,想去当和尚,借以探测成功对他的态度。成功不为所动,叫他另行募兵组建前锋镇。施琅见难以挽回,一气之下剃光头发,不再参见郑成功。
1652年(顺治九年),曾德事件导致施琅与郑成功公开决裂。自从郑芝龙降清后,曾德似乎不大得志,在郑成功军中受施琅节制。施琅既被... -->>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扞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在他完成平定三藩后,下一步,他终于将视线投向了宝岛台湾。
当时,朝中分主战和主和两派。一部分反对动用军队征台,以为刚刚平息吴三桂之乱,天下初定,不宜再开兵端;在福建的一些封疆大吏尤其反对武力统一台湾,以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尤力.他断然说:“台湾断不可取!”还有一些认为“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有些甚至怀疑施琅的忠诚,断定他征台湾,“必叛”无疑。以内阁大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为主战代表,力主趁机攻取台湾.永绝后患。他们力保施琅可当大任,因为他与郑氏有世仇,其心可保;熟悉海上情况,又有谋略,威震海上。康熙帝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终于决定下达了进军台湾的命令,正式任命和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委以全权,统率大军取台湾。
此时的台湾,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已经去世。台湾内部发生政变,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位,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康熙时领军收复台湾。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诛杀了施琅父亲与弟弟。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泉州城内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在同安东郊有绩光铜柱坊,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施琅是福建泉州晋江龙湖镇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祖先叫施柄,是南宋高宗时期评事官,于1163年(隆兴元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县施大庄(今郭陆滩镇青峰村)南渡入闽,成为了浔海施氏的始祖。施琅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时家境较为宽裕,到了父亲施大宣的时候开始衰落,但施大宣尚义持正,乐善好施,所以在乡里名声很好。施琅生得脸面大额头宽,施大宣以为这是贵人相,所以对施琅严加管教,希望施琅日后成为公侯将相。
少年时代的施琅学书不成,所以放弃去学剑。跟从他的老师学习兵法,各种兵法没有不精通的,并且智勇双全。促使施琅充满自信心。综观施琅一生行事,无不透露出自信的性格。施琅十七岁便从军,为明将总兵郑芝龙的部将。每到作战的时候肯定是身先士卒,屡立战功。
后来在郑成功部下任左先锋职,追随郑成功进行抗清斗争。郑成功待他非常好,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对他礼遇非常,军事相关的事务以及机密大事都要和他商量。
1646年(顺治三年),清军统帅博洛利用郑芝龙的声望招降其旧部,“奉郑之命降清的有武毅伯施福、海澄伯郑芝豹和部下总兵十员,兵将十一万三千名”。李成栋奉调由闽浙入粤时,施福率施琅梁立等及五千兵马随征,在扑灭顺德县“海寇”和镇压东莞、增城地区的张家玉抗清义师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碑传记》载:“既而承当要事,从海道出粤东,战胜攻克,人以岳家军目之”。由于李成栋对南方兵将存在歧视心理,在奏疏中说从福建带来的施琅等官兵“脆弱不堪,无资战守”,甚至伺机剪灭和解散。施福、施琅、黄廷等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忍气吞声,大有怀才不遇,有功不赏之感。
1648年(顺治五年),闽系将领跟从李成栋反清复明。施琅在遣回福建途中遭李成栋部将郝尚久的暗算,“公侦知其事,急拔众走饶平(今广东省潮州市东),踞守阅月突围出,且战且行,从弟肇琏、肇序皆随殁军中”,勉强拖到粤闽交界的黄冈镇才得以脱身,投郑成功部下。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善战的得力骁将。
1651年(顺治八年),施琅随郑成功下广东南澳勤王,后因施琅与郑成功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琅兵权,令施琅以闲暇人员返回厦门,时遇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守厦门的郑军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当时施琅亲率身边六十余人主动抵抗清军,勇不可挡,杀死清军主将马得功之弟,马得功差点被活捉,清军的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在南澳的郑成功见军心动摇,觉得继续南下已不可能,只好回师厦门。
1651年(顺治八年),施琅在清军登上厦门岛形势极为严峻的时候,曾经率领部卒数十人奋力作战;郑成功回到厦门论功行赏,奖给白银二百两。表面上是赏罚分明,可是,郑成功对施琅的傲慢跋扈却怀有戒心。尽管郑成功肯定了他在厦门迎战清军的功绩,却不肯归还他的兵权。施琅在广东时曾经委婉地提请郑成功注意主力西进后,后方兵力单薄的危险,郑成功听不得不同意见,解除了他的兵权。在施琅看来,自己在总的用兵策略上提的建议已经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遣回厦门以后,又不顾个人安危,奋勇同清兵作战,满心以为郑成功班师归来将恢复自己的左先锋职务。不料,郑成功回到厦门以后,并不让他官复原职。施琅大为不满,向成功报告自己心灰意懒,想去当和尚,借以探测成功对他的态度。成功不为所动,叫他另行募兵组建前锋镇。施琅见难以挽回,一气之下剃光头发,不再参见郑成功。
1652年(顺治九年),曾德事件导致施琅与郑成功公开决裂。自从郑芝龙降清后,曾德似乎不大得志,在郑成功军中受施琅节制。施琅既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