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中文网 www.7qzw.com,三国之最强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八章先生家郎君贤否
刘照虽然对历史有“先知”之能,但是奈何一时间在历史名人中找不到合适的伴读人选,于是转而询问卢植。
谁知,卢植闻言,也沉吟了半饷,道:“自党锢以来,天下士人大多对朝廷失望,有德之人对朝廷的征召辟用,都是极力的推辞不就。殿下虽然年少聪敏,来日必成一代明主,奈何眼下依旧是声名不显,恐怕难以吸引天下贤士前来效命。为今之计,恐怕只能从在京的公卿子弟中,择选年轻、有行之人,来做殿下的侍读了。”
刘照闻言,大为失望,他心中默数朝廷中诸位公卿家中的子弟,虽然只是粗略的回顾了下,但是仍然没想到,这里面会有哪些隐藏的人才,当然,人才不是没有,但是如杨赐之子杨彪、袁逢之子袁绍、袁术,都是成年已有声望之人,其余的公卿子弟,刘照还真没想出有谁曾经名书青帛,哪怕只是在别人的传记里,出场说两句话。
于是刘照问道:“先生可有人选?”
卢植道:“侍御史王允,其长子、次子,年岁、品行、才学皆可入选,其余,臣也暂时没有想到。”
王允之子?刘照的大脑迅速启动,检阅记忆中的史料,据史载,王允有三个儿子,很幸运,他们有个好父亲,所以他们得以在中国惜墨如金的史官笔下,将姓名附载于王允的传记中;很不幸,他们有个好父亲,忠肝义胆,最终以身殉国,所以连带他们也只是在王允被杀时,一同出场,陪同砍头而已。
但是,既然卢植都肯定了他们的品行和才学,那想必王允的儿子,应该还是比较优秀的,只是历史没能给他们更多的舞台来展现自己的才能罢了。
毕竟,这是一个“诗书传家”的时代,也是一个“世家阀门”的时代,一个士族世家,其家教也往往是比较严格的,因此世家子弟,倒也往往都有几分才学。
提到王允那只留下了名字的三个儿子,刘照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老师,卢植也有三个儿子,可惜,除了第三个儿子卢毓,在史书上留下了传记、事迹,也算是一代名臣外,其余两个儿子都因战乱而死(虽然未必是被乱兵所杀,但极有可能是死于战乱时期的饥荒或者疫病),连名字都没留下。
念及此,刘照问道:“先生的品行和学问,名著当世,想来先生家的郎君也定然都是才德兼具之士,古人云:‘内举不避亲’,先生何不推荐与我?”
“这……”卢植闻言踟躇起来。自己的两个儿子(卢毓尚未出生),年纪、才德本也堪当此任,但是如若自己做皇子弁的老师,而自己的儿子来做皇子弁的侍读,那朝野上下,宫内宫外,未免要议论纷纷,人人侧目了。
最终,卢植还是摇了摇头,道:“虽云‘内举不避亲’,但是父子同为殿下近臣,也不免物议沸腾。殿下不如从王子师之子中,择一人作为侍读吧。其长子王盖,年二十三,次子王景,年十九,殿下的学识的已然远超同龄之人,恐怕就算是十余岁的孩童,也远不如殿下,殿下还是与二十岁左右的士子一起讨论学问较为合适。不过,殿下也知道,天子最近疏于政事,检选侍读一事,恐须殿下亲自向天子呈请,才能得以尽快办理。”
“哦?既然如此,那我今日下午便去向父皇呈请。”刘照说着,心里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他望着卢植,暗地里偷乐,想,这回一定要给老师一个惊喜。
自开蒙学《孝经》以来,刘照便坚持早晚去向父母省视问安。何皇后这边尚好,如今他们母子分院而居,何皇后自然巴不得每天都能见到刘照。而刘宏那边,却出了点问题——刘照第一次早晨去问安的时候,刘宏却尚未起床,身边的内侍出面,拦住了刘照。
刘照心道,这会儿已经是辰中(早八点左右),自己的父皇尚未起床,想来是昨夜又操劳过度了。但是自己巳初(早九点)就得开课,没法等下去。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在殿外,恭恭敬敬的向刘宏问了安,这才回去。
然后等到刘照下午再去问安的时候,刘宏果然显得非常高兴,不仅留他一起吃饭,还叮嘱他以后毋须如此多礼,不必每日都来问安云云。
但是刘照只是谦恭的回答说:“这些都是儿臣应该... -->>
第十八章先生家郎君贤否
刘照虽然对历史有“先知”之能,但是奈何一时间在历史名人中找不到合适的伴读人选,于是转而询问卢植。
谁知,卢植闻言,也沉吟了半饷,道:“自党锢以来,天下士人大多对朝廷失望,有德之人对朝廷的征召辟用,都是极力的推辞不就。殿下虽然年少聪敏,来日必成一代明主,奈何眼下依旧是声名不显,恐怕难以吸引天下贤士前来效命。为今之计,恐怕只能从在京的公卿子弟中,择选年轻、有行之人,来做殿下的侍读了。”
刘照闻言,大为失望,他心中默数朝廷中诸位公卿家中的子弟,虽然只是粗略的回顾了下,但是仍然没想到,这里面会有哪些隐藏的人才,当然,人才不是没有,但是如杨赐之子杨彪、袁逢之子袁绍、袁术,都是成年已有声望之人,其余的公卿子弟,刘照还真没想出有谁曾经名书青帛,哪怕只是在别人的传记里,出场说两句话。
于是刘照问道:“先生可有人选?”
卢植道:“侍御史王允,其长子、次子,年岁、品行、才学皆可入选,其余,臣也暂时没有想到。”
王允之子?刘照的大脑迅速启动,检阅记忆中的史料,据史载,王允有三个儿子,很幸运,他们有个好父亲,所以他们得以在中国惜墨如金的史官笔下,将姓名附载于王允的传记中;很不幸,他们有个好父亲,忠肝义胆,最终以身殉国,所以连带他们也只是在王允被杀时,一同出场,陪同砍头而已。
但是,既然卢植都肯定了他们的品行和才学,那想必王允的儿子,应该还是比较优秀的,只是历史没能给他们更多的舞台来展现自己的才能罢了。
毕竟,这是一个“诗书传家”的时代,也是一个“世家阀门”的时代,一个士族世家,其家教也往往是比较严格的,因此世家子弟,倒也往往都有几分才学。
提到王允那只留下了名字的三个儿子,刘照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老师,卢植也有三个儿子,可惜,除了第三个儿子卢毓,在史书上留下了传记、事迹,也算是一代名臣外,其余两个儿子都因战乱而死(虽然未必是被乱兵所杀,但极有可能是死于战乱时期的饥荒或者疫病),连名字都没留下。
念及此,刘照问道:“先生的品行和学问,名著当世,想来先生家的郎君也定然都是才德兼具之士,古人云:‘内举不避亲’,先生何不推荐与我?”
“这……”卢植闻言踟躇起来。自己的两个儿子(卢毓尚未出生),年纪、才德本也堪当此任,但是如若自己做皇子弁的老师,而自己的儿子来做皇子弁的侍读,那朝野上下,宫内宫外,未免要议论纷纷,人人侧目了。
最终,卢植还是摇了摇头,道:“虽云‘内举不避亲’,但是父子同为殿下近臣,也不免物议沸腾。殿下不如从王子师之子中,择一人作为侍读吧。其长子王盖,年二十三,次子王景,年十九,殿下的学识的已然远超同龄之人,恐怕就算是十余岁的孩童,也远不如殿下,殿下还是与二十岁左右的士子一起讨论学问较为合适。不过,殿下也知道,天子最近疏于政事,检选侍读一事,恐须殿下亲自向天子呈请,才能得以尽快办理。”
“哦?既然如此,那我今日下午便去向父皇呈请。”刘照说着,心里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他望着卢植,暗地里偷乐,想,这回一定要给老师一个惊喜。
自开蒙学《孝经》以来,刘照便坚持早晚去向父母省视问安。何皇后这边尚好,如今他们母子分院而居,何皇后自然巴不得每天都能见到刘照。而刘宏那边,却出了点问题——刘照第一次早晨去问安的时候,刘宏却尚未起床,身边的内侍出面,拦住了刘照。
刘照心道,这会儿已经是辰中(早八点左右),自己的父皇尚未起床,想来是昨夜又操劳过度了。但是自己巳初(早九点)就得开课,没法等下去。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在殿外,恭恭敬敬的向刘宏问了安,这才回去。
然后等到刘照下午再去问安的时候,刘宏果然显得非常高兴,不仅留他一起吃饭,还叮嘱他以后毋须如此多礼,不必每日都来问安云云。
但是刘照只是谦恭的回答说:“这些都是儿臣应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