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中文网 www.7qzw.com,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礼岂为我辈设也!
魏晋士人对自由思想的向往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都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流的人物,但是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个性。
颜延之把嵇康比作龙,“龙性谁能驯”。的确,嵇康在历史上的形象就像是一条无人可以驯服的龙,他昂然地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意志、高尚的人格,而决不向虚伪、残忍的司马氏做半点妥协。有一次,司马氏的爪牙钟会带着一群人,一个个衣着华丽,乘着高轩驷马到嵇康家来看他,正好碰到他跟好朋友向秀在门前打铁。嵇康竟不屑于抬起头来跟钟会打个招呼。等了半个小时,钟会觉得实在无趣,起身离开,这个时候嵇康才冷冷地说了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意思是,我知道你是奉了主子的命来这里察看的,你是听到些什么流言蜚语跑来的?你又看到了什么去向你的主子报告呢?钟会气得要死,回答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意思是,我听到了我听到的东西来的,我看见了我看见的东西离开的。嵇康问得犀利,钟会答得阴险,两个人都是高手,高来高去,针锋相对。钟会从此便恨死了嵇康,对嵇康的鄙视耿耿于怀。后来嵇康因吕安的事情被捕入狱,钟会向司马氏进的谗言“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是使司马氏最终下决心杀嵇康的一个重量级砝码。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阮籍的头上,情形大概会相当不同。阮籍虽然跟嵇康一样痛恨司马氏,痛恨司马氏的爪牙,但是如果钟会带一群人来看他,他至少还会站起来跟钟会假意寒暄一会儿的。这当然只是一种推测,不过并非没有根据。阮籍和嵇康内心想法一致,而性格气质不同,阮籍他对司马氏如嵇康一样地厌恶,但他没有嵇康那样刚烈,缺乏正面针锋相对的勇气。有一次,他游览广武,广武是楚汉之争的古战场,他长叹一声,发出了引起后世无数人共鸣的感慨:“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话含义很深,也很模棱两可。他说的“时”可以解释为“当时”,也可以解释为“现时”。如果是“当时”,就是感叹楚汉之争的时候没有真正的英雄,居然让一个小混混刘邦成了名,当了皇帝;如果是“现时”,就是感叹此刻没有像刘邦、项羽乃至萧何、张良、韩信这样的英雄,结果竟然让司马氏这样的浑蛋成了名,当了皇帝。这就是阮籍,愤世嫉俗,指桑骂槐,厌恶当时的现实,却只敢以一种十分含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悲愤。
在现实生活中,阮籍更多是以一种装糊涂的面貌出现的。他本来是一个熟读儒家经典、积极进取、有心用世的人,但是看到司马氏整族整族地屠杀自己的政敌,当时许多名士都被杀害了,担心自己也落得同样的命运。他在《咏怀诗》(第三十三首)中说:“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于是整天喝酒,把自己扮成一个酒鬼,好像对世事全不关心,这样来避开司马氏的屠刀。史书记载,他有一次听说步兵校尉厨中有三百斛好酒,便向司马昭要求做步兵校尉的官,摆出一副不问政事只顾喝酒的样子。司马昭立刻答应了,他正是要你不问政治。后世常称阮籍为“阮步兵”,就是这样来的。阮家是一个大族,阮籍和他的父亲阮瑀(建安七子之一)都是大名士,所以司马昭想和阮家结亲,阮籍不愿意,又不敢直说,就故意喝得酩酊大醉,居然一连醉了六十天都不醒,弄得司马昭没办法提亲,只好算了。司马昭晋封魏王,想借用阮籍的文名为自己写劝进文,阮籍不想写,又不敢直接推掉,于是又喝得大醉,但这一次最终没能躲过,人家把他弄醒了。他没办法了,只好提笔一挥而就,居然写了一篇富丽堂皇的劝进文。我猜测他或许做了两手准备,一面把文章琢磨好了,一面却装醉,能忽悠过去就忽悠过去,实在不行就把琢磨好的文章写出来。这就是阮籍的性格。所以说如果钟会来看他,尽管他心里很不情愿,应该还是会周旋一阵子的。有学者说,阮籍根本是跟司马氏一伙的,却又不想担司马氏帮凶的恶名,才有这样的表现。我觉得这批评太苛刻,阮籍对司马氏的不满与厌恶本质上跟嵇康是一样的,只是他性格比较软弱一点,厌恶痛恨又不敢像嵇康那样畅快发泄罢了。
正因为嵇、阮在性格气质上有这样的差异,他们留在历史上的形象便有了不同。嵇康更多表现为一个为维护自己独立意志和人格而宁折不弯的烈士形象,阮籍则更多表现为一个在沉重的现实里努力追求思想自由的痛苦灵魂。阮籍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大人先生传》,借大人先生之口,讽刺那些凡事谨守礼教、言行中规中矩的“君子”,说他们犹如“群虱之处乎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虱子在裤裆,躲在深缝里,藏在坏絮中,自以为住的是豪宅;走路不敢离开线缝,行动不敢跑出裤裆,自认为很守规矩。)他内心并不反对儒家,但是讨厌那些表面上循规蹈矩、骨子里却败坏儒家真精神的伪君子,可是没有办法,话语权被那些人把持了,于是阮籍跟嵇康一样,激而走向反面,提倡道家,而且常常故意跟儒家礼教对着干,以发泄他对那些伪君子的不满。阮籍公开宣称:“礼岂为我辈设也!”表明自己就要跟礼教对着干。
例如,儒家礼教最讲究丧礼,一个人如果死了父母,按丧礼的规定要守孝三年,守孝期间要穿破烂的衣服,衣服上只系一根草绳当衣带,不能喝酒吃肉,不能听歌作乐,不能与妻妾同房,等等。在宾客吊唁的时候,孝子必须先哭,一天必须按... -->>
礼岂为我辈设也!
魏晋士人对自由思想的向往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都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流的人物,但是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个性。
颜延之把嵇康比作龙,“龙性谁能驯”。的确,嵇康在历史上的形象就像是一条无人可以驯服的龙,他昂然地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意志、高尚的人格,而决不向虚伪、残忍的司马氏做半点妥协。有一次,司马氏的爪牙钟会带着一群人,一个个衣着华丽,乘着高轩驷马到嵇康家来看他,正好碰到他跟好朋友向秀在门前打铁。嵇康竟不屑于抬起头来跟钟会打个招呼。等了半个小时,钟会觉得实在无趣,起身离开,这个时候嵇康才冷冷地说了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意思是,我知道你是奉了主子的命来这里察看的,你是听到些什么流言蜚语跑来的?你又看到了什么去向你的主子报告呢?钟会气得要死,回答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意思是,我听到了我听到的东西来的,我看见了我看见的东西离开的。嵇康问得犀利,钟会答得阴险,两个人都是高手,高来高去,针锋相对。钟会从此便恨死了嵇康,对嵇康的鄙视耿耿于怀。后来嵇康因吕安的事情被捕入狱,钟会向司马氏进的谗言“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是使司马氏最终下决心杀嵇康的一个重量级砝码。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阮籍的头上,情形大概会相当不同。阮籍虽然跟嵇康一样痛恨司马氏,痛恨司马氏的爪牙,但是如果钟会带一群人来看他,他至少还会站起来跟钟会假意寒暄一会儿的。这当然只是一种推测,不过并非没有根据。阮籍和嵇康内心想法一致,而性格气质不同,阮籍他对司马氏如嵇康一样地厌恶,但他没有嵇康那样刚烈,缺乏正面针锋相对的勇气。有一次,他游览广武,广武是楚汉之争的古战场,他长叹一声,发出了引起后世无数人共鸣的感慨:“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话含义很深,也很模棱两可。他说的“时”可以解释为“当时”,也可以解释为“现时”。如果是“当时”,就是感叹楚汉之争的时候没有真正的英雄,居然让一个小混混刘邦成了名,当了皇帝;如果是“现时”,就是感叹此刻没有像刘邦、项羽乃至萧何、张良、韩信这样的英雄,结果竟然让司马氏这样的浑蛋成了名,当了皇帝。这就是阮籍,愤世嫉俗,指桑骂槐,厌恶当时的现实,却只敢以一种十分含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悲愤。
在现实生活中,阮籍更多是以一种装糊涂的面貌出现的。他本来是一个熟读儒家经典、积极进取、有心用世的人,但是看到司马氏整族整族地屠杀自己的政敌,当时许多名士都被杀害了,担心自己也落得同样的命运。他在《咏怀诗》(第三十三首)中说:“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于是整天喝酒,把自己扮成一个酒鬼,好像对世事全不关心,这样来避开司马氏的屠刀。史书记载,他有一次听说步兵校尉厨中有三百斛好酒,便向司马昭要求做步兵校尉的官,摆出一副不问政事只顾喝酒的样子。司马昭立刻答应了,他正是要你不问政治。后世常称阮籍为“阮步兵”,就是这样来的。阮家是一个大族,阮籍和他的父亲阮瑀(建安七子之一)都是大名士,所以司马昭想和阮家结亲,阮籍不愿意,又不敢直说,就故意喝得酩酊大醉,居然一连醉了六十天都不醒,弄得司马昭没办法提亲,只好算了。司马昭晋封魏王,想借用阮籍的文名为自己写劝进文,阮籍不想写,又不敢直接推掉,于是又喝得大醉,但这一次最终没能躲过,人家把他弄醒了。他没办法了,只好提笔一挥而就,居然写了一篇富丽堂皇的劝进文。我猜测他或许做了两手准备,一面把文章琢磨好了,一面却装醉,能忽悠过去就忽悠过去,实在不行就把琢磨好的文章写出来。这就是阮籍的性格。所以说如果钟会来看他,尽管他心里很不情愿,应该还是会周旋一阵子的。有学者说,阮籍根本是跟司马氏一伙的,却又不想担司马氏帮凶的恶名,才有这样的表现。我觉得这批评太苛刻,阮籍对司马氏的不满与厌恶本质上跟嵇康是一样的,只是他性格比较软弱一点,厌恶痛恨又不敢像嵇康那样畅快发泄罢了。
正因为嵇、阮在性格气质上有这样的差异,他们留在历史上的形象便有了不同。嵇康更多表现为一个为维护自己独立意志和人格而宁折不弯的烈士形象,阮籍则更多表现为一个在沉重的现实里努力追求思想自由的痛苦灵魂。阮籍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大人先生传》,借大人先生之口,讽刺那些凡事谨守礼教、言行中规中矩的“君子”,说他们犹如“群虱之处乎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虱子在裤裆,躲在深缝里,藏在坏絮中,自以为住的是豪宅;走路不敢离开线缝,行动不敢跑出裤裆,自认为很守规矩。)他内心并不反对儒家,但是讨厌那些表面上循规蹈矩、骨子里却败坏儒家真精神的伪君子,可是没有办法,话语权被那些人把持了,于是阮籍跟嵇康一样,激而走向反面,提倡道家,而且常常故意跟儒家礼教对着干,以发泄他对那些伪君子的不满。阮籍公开宣称:“礼岂为我辈设也!”表明自己就要跟礼教对着干。
例如,儒家礼教最讲究丧礼,一个人如果死了父母,按丧礼的规定要守孝三年,守孝期间要穿破烂的衣服,衣服上只系一根草绳当衣带,不能喝酒吃肉,不能听歌作乐,不能与妻妾同房,等等。在宾客吊唁的时候,孝子必须先哭,一天必须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